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藍白兩黨的自毀裝置 從「親中加碼」到「責任模糊」的危機

◎ 盧俊瑋

政黨面對民意挑戰及制度轉型的壓力時,本應進行價值反省與政策調整,但台灣的在野主要政黨,卻有一種現象正在發酵:不是改革,而是變本加厲;不是重建,而是加速劣化。國民黨與民眾黨在面對「本土認同崛起」與「中國威脅加劇」的時代轉折中,分別選擇了「親中加碼」與「責任模糊」兩條逃避策略,標示出政黨內部的自毀進程。

在比較政治學中,「朝前方逃走」(escape forward)是常見的危機因應策略。政黨面臨權力正當性崩潰及政策困局時,非但無法進行結構性調整,反而強化既定路線,藉著更激進手段以拖延失敗,一九八○年代末期的國民黨就曾面臨類似情境,當威權統治難以為繼,它選擇有限開放政黨與媒體,推動修憲與總統直選。這些改革並非源於民主信仰,而是為延續政權所作的戰略讓步。這次,面對認同重組與民意轉向的挑戰,國民黨反其道而行,選擇進一步綁緊中國,加速自身與台灣社會主流的斷裂與衝撞。

國民黨近年的行為模式,可謂「朝前方逃走」的經典。從過去的反共主張到今日與中共官員熱切互動、共同使用「中華民族」與「和平協議」等術語,此一選擇不是轉型,而是強化已遭社會質疑唾棄的親中路線。面對年輕世代的持續流失與對中國高度警覺的主流民意,國民黨並非尋求重建本土論述,反而視「親中」為對抗民進黨甚至整個社會的武器,這種加碼其實是孤注一擲。

民眾黨採取另一種逃避策略,在關鍵議題上刻意模糊,諸如中國軍事威脅、主權立場與國家安全方面,這種責任模糊(blame avoidance)策略,在比較政治學亦常見於不願承擔政治風險的中間政黨。民眾黨迴避表態,實際卻默許中國因素滲透台灣政治,並讓主體性議題退出公共討論。

這兩種策略的共同特點,都是拒絕面對台灣主體意識的崛起與外部威脅的升高。國眾兩黨,一個押寶中國,一個不說清楚。一個自毀立場,一個逃避責任,政黨功能萎縮,代議民主逐步喪失有效性。

當政黨以「親中」、「去主權」為操作捷徑,結果不只是選票流失,更是對民主共識的侵蝕。唯有真實回應台灣民眾對主體性的期待,重建對民主價值的承諾,在野政黨才可能脫離自毀的軌道。

(作者是皮膚科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