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智揚
國民黨的問題並非不年輕,而是不誠實。
每次的搖擺不定,都像是擺錯角度的磨刀石,一點一滴地把自己磨耗掉,沒有磨亮信任,反而磨壞了信賴。
從黨產處理到轉型正義,從九二共識到程序表決,國民黨從來不是沒立場,而是立場太多。它討好深藍,又假扮改革派;跟中國維持曖昧,又自我標榜「中華民國派」;嘴巴喊民主,腳卻踩過法治底線。這不是靈活,而是矛盾,是沒有方向感的急就章。
當選票流失、世代斷裂,它選擇「年輕化」作為補救。但這場改革不是換思想,而是換包裝。國民黨推出年輕立委,看似銳氣、能辯善戰,實則是將老政治語言套上年輕的配音。他們延續的是模糊焦點、閃躲責任、狡辯到底的那一套政治反射。
死亡連署,就是最好例證,徐巧芯的第一反應不是自省,而是強辯「民進黨在政治操作」、「連署合法」,呼籲查明真相,卻從不交代名單供驗證流程與責任歸屬。
其他年輕立委,如林沛祥,操著歧視語言「罷團是一些社會邊緣人的集合體」,批評罷團「就像路邊失敗的塗鴉,就像看到狗屎」,發言不只失禮更是失體,赤裸裸的散發階級傲慢與價值輕蔑,視公民如污物,言語鄙俗、思維排他,遠離公共討論應有的起點。他們不是沒有動能,而是走向仇恨偏鋒,錯把攻擊當治理,錯把衝突當戰功。
而這一切,正在對決最無法忍受虛偽的世代。年輕人要的是誠懇,而非表演;要的是價值,而非虛偽。你派出一群死不認錯的人,對上一群最厭惡硬拗的選民,怎麼可能不被反噬?
讓人無法信任的,不是說錯話,而是說了半天,依然面目全非。說愛台灣,卻不敢譴責中國軍演;說愛民主,卻藉多數輾壓共識;說要改革,卻讓黨國幽靈縱橫議場。
搖擺不定並非靈活,而是自我遺棄。當政黨不再選擇方向、不願承擔代價,也就不配擁有未來。信任一旦崩解,一切都淪為表演。國民黨失去的不是一次選戰,而是作為政黨存在的理由。
(作者從事畜牧)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