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客
政治操作的一套老招數最近重現江湖,且手段更隱晦、更狡詐。他們不像以前那樣亂喊「反綠共」、「戰獨裁」,而是換了手段,轉向猛攻內政議題,表面看是關心民生,實際卻是把內政議題當作武器,用來挑動社會不安與不信任,目的在削弱新政府的施政空間與正當性。
譬如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匯率問題,每逢新台幣升值,出口業者壓力大,他們就跳出來罵政府不顧出口商死活;反之,台幣貶值,就批進口貨變貴、人民過得更苦。如此批評是站在破壞性操作,不是討論政策好壞,而是見縫插針、無縫也插針,純粹是為反對而反對。
被他們批評的政策,有些是藍白陣營過去也曾支持的,有些甚至在其執政縣市還加以推行、招商。譬如綠能、能源轉型,以前他們喊得最大聲,如今政權易主換,他們語鋒一轉就變成「能源危機」。他們的核心思想是「對人不對事」,即使政府做對事,也被說不對,在台灣有一種錯,叫做凡是執政黨做的都是錯。
這一整套操作,其實就是認知作戰,透過偏差的資訊、浮誇的話語,去煽動情緒、削弱信任,激化對政府的仇恨。一旦被這種操作牽著鼻子走,就無法有理性的思辨空間。
要防範這種資訊操控,不能只靠媒體和制度,更重要的是開拓資訊管道來源,不被片面仇恨訊息遮蔽耳目,從而提升對政治事件的判斷力。唯有如此,台灣的民主才不致淪為鬥爭的場域。
(作者為國中教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