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突襲式放假 民主的反面教材

◎ 沈言

很熟悉的場景:小孩裝扮妥當,站在門邊,轉開門鈕,回頭喊一句「爸,我跟某某某去唱歌,半夜回來喔!」話聲未落地,人已衝出去。不是請示,而是開溜;不是溝通,是賭你來不及攔人。

國會的藍白聯軍,也學會這一套。並非不懂程序,而是要打擊程序。最近的放假提案,無論是古寧頭大捷紀念日、新住民節或原住民族日補假,他們志不在釐清價值、凝聚共識,志在發動一場突襲。

不提前通知、未經協商、不設討論,直接表決輾壓,藉著席次優勢,將政策「強塞」給社會大眾。這不是立法,而是卸責;不是溝通,而是放牛。

問題不在於假日本身,而在於有無討論、如何決定、有無經過社會辯證。當放假淪為政治工具,它就不再是紀念,而是篡改書寫。國家的節日,不該是意識形態的戰場。

如此立法伎倆,正蔓延至國會日常。從假改革的「國會改革法案」到如今的「放假日突襲立法」,藍白正把國會變成一座急著出口的政治加工廠。今天搶表決、明天搶話語,民意淪為點綴,程序成了裝置藝術。多數就是任性,想怎樣就怎樣。

我們的制度,早有對放假設計的原則與審議程序,包括勞動影響、行政配套、公共教育等考量。若真關心族群平權與歷史記憶,就應廣邀各界討論,進行全盤考量暨影響評估,而非仗著人多而硬闖。

(作者是業餘樂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