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北社評論)從紀念戰爭到預防衝突:台灣在民主同盟中的戰略角色

◎ 羅浚晅

今年是終戰八十年,台灣官方五月八日首度舉辦「二戰歐洲戰場勝利紀念活動」,這不僅是一場歷史的回顧,更是一個國際對話的重要起點。賴清德總統演說強調,當年二戰能夠止血止戰,是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願意攜手站出來,反對侵略、守護家園、爭取真正的和平。台灣今天選擇參與這樣的紀念,是要告訴國際社會:我們不只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現代和平的實踐者。當世界再次面臨極權與自由的選擇時,台灣不該也不會缺席。

我們正處在地緣政治快速變動的年代,中共所祭出的極權擴張,遠較昔日的納粹與軍國主義更隱蔽而全面。無論在東海對日本的空域挑釁,南海對菲律賓的灰帶衝突,或是深入澳洲、紐西蘭之實彈演訓與滲透,北京手法已非戰端明顯之坦克橫行,而是輿論操控、經貿利誘與民主制度之內爆式破壞。尤有甚者,俄羅斯、伊朗、北韓與中國結盟,讓全球局勢更趨複雜。此刻台灣不是守在防線上的孤島,而是促進對話、強化民主價值的關鍵節點。

台灣擁有自由選舉、多元媒體、公民社會等活力,這些經驗可貴,值得和民主國家共享。當各國面對假訊息與選舉干預時,台灣可以主動提供協助,與美歐及印太友邦展開更具體合作。包括建立聯合資訊戰防護平台、共同策劃民主識讀論壇、定期舉辦記憶外交對話等,從歷史中學習,從交流中強化彼此信任。此外,我們也應該推動更多實質性的文化與青年交流,讓年輕世代理解民主同盟的連結不只是經濟利益,更是價值共同體的延伸。

面對當前的境外敵對勢力,國內特定政黨與人物不但未能清明辨敵,反而為虎作倀,為其開門引路,對內妄稱「戰獨裁」,對真正的極權卻噤聲。更令人痛心者,當國際社會對台灣聲援與共鳴之際,這些在地協力者卻逆向而行,拒與國際民主社群同步,謬斥友邦干預內政,藉以遮掩自身親中媚共之行徑。

當年盟軍不畏強敵,挺身反抗壓迫,終獲長久和平與正義。如今台灣面臨的內外侵擾更加險峻,唯有深化與國際民主盟邦之實質互動,發揮台灣戰略橋樑角色,才能讓海洋之島抵抗極權侵擾,成為不滅的民主燈塔。

(作者是台灣北社副社長、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