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放假的政經社會學

立法院院會日前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增加教師節、台灣光復紀念日、行憲紀念日、小年夜,勞動節也改為全國放假。(資料照)立法院院會日前三讀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增加教師節、台灣光復紀念日、行憲紀念日、小年夜,勞動節也改為全國放假。(資料照)

立法院通過修改《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新增五天國定假日,引發社會兩極反應。支持者認為,此舉有助降低我國偏長的勞動工時,保障勞工權益,讓人們有更多時間休息與陪伴家人,並促進國內旅遊及消費。另一方面,反對者指企業運營成本勢必增加,衝擊經濟,有些勞工擔心影響原有的彈性休假制度;且一如先前本屆國會通過的諸多法案,修法充滿政治算計,無視國家社會整體利益。

放假的天數多寡,牽涉層面廣泛,未必是「多多益善」,尤其以國定假日方式增加放假,形同透過政治力強迫經濟社會運作,雖可能帶來短期小確幸,長期卻衝擊台灣整體競爭力,更宜審慎。基本上,包括工時、休假等勞動法令,需有彈性且避免無視行業性質而強制一體施行,否則即使出自善意,結果也可能未必有利勞工,反而「愛之適足以害之」。德國等先進國家因而對調整或取消部分國定假日,辯論不斷。

從這一角度看,新增五天國定假日的修法,不但影響廣泛,尤其缺乏應有的公共辯論及說服,無怪乎引發極大爭議。

首先,這次修法的政治性超乎一切。它恢復「台灣光復」放假,增加原住民族歲時祭儀假,把原專屬勞工的五一勞動節改全民放假;且將二○一七年為修正《勞動基準法》,工時從兩週八十四小時改為每週四十小時,同時取消七天的國定假日部分恢復。居國會相對多數的政客,顯然試圖以增加國定假日的討好媚俗招數,打著「還假於民」旗號,企圖化解遭到「大罷免」的危機;傳出後續的廣發現金每人一萬元或「還錢於民」,也是出於這種盤算。

更嚴重而引發反彈的,是恢復「台灣光復」放假。戰後台灣脫離日本統治,蔣介石承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之命,派陳儀等代表盟國前來接受日軍投降,陳儀隨即移花接木,宣稱台灣重入中華民國版圖。這一把軍事接管轉為「光復」手法,在國際法不成立,美國戰後至今的官方立場是「台灣地位未定」。且「光復」之後,陳儀暴虐治理,貪婪腐敗,台灣從中國輸入惡性通貨膨脹,民不聊生導致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等兩蔣獨裁統治其後繼之。尤有甚者,台灣人民自決的權利橫遭剝奪,至今對國名究竟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莫衷一是,且未能造就正常國家社會。從而,「光復」實為台灣戰後災難的開始,遺害至巨,立委反而要紀念放假,當然廣受訾議。

再就時機來看,增加國定假日也來得不是時候。台灣整體經濟產業目前正因應對等關稅、匯率激烈變動、產業供應鏈重整等外在變局挑戰,驟然再添加國定假日,對應變彈性及競爭力顯有負面效應。有如工商業者所指出,全國放假一天影響產值約三百億元,加班一天製造業成本多了五十七億元,且須隨之調整人力配置,期盼能有變形工時等彈性。這些衝擊,對勞力密集、正為缺工所苦的廣大中小企業影響尤大,修法通過前原應與公眾及工商團體充分徵詢溝通說明,卻都付諸闕如,以致招來譏評:反正成本又不是自己出的,立委諸公樂於慷他人之慨,「政客請客,業者買單」。

更凸顯這一屆國會的惡質,是增加國定假日的修法,討論溝通協商不足,程序不正義,表決程序不透明,過程粗暴草率,與先前所演出的國會奪權、毀憲亂政、憲政機關權力受侵蝕,憲法法庭被癱瘓,政府預算遭惡整刪凍…,如出一轍,政客胡搞瞎整再添一樁。

立法政治掛帥,短視近利,一意孤行,過程的缺失和醜態盡出,法案因而品質不堪,實可斷言。醫界因國定假日增加,壓縮開業天數,墊高成本,醞釀下修基層合理門診量,可能造成公眾就醫成本提高或機會減少等後果,即此一例。另外,勞動節全民放假,也招來反而不利勞工不請特休可洽公的便利;而增加教師節、原住民歲時祭儀放假,也招致其他職業、身分者厚彼薄此的批評。至於其對整體經濟社會的負面效應,顯然也非把政黨利益置於國家人民福祉之上的政客所在意。

惡質國會生態不容繼續,這正是近數月來感受國會亂象所帶來的國家社會危機,挺身而出,「大罷免」公民運動風起雲湧的主因,其間各地志工積極奮起、無私奉獻的感人作為不斷。必須強調,這一台灣人民奮起罷除惡劣政客的任務,隨著「大罷免」即將進入第三階段,挑戰更多,考驗更嚴厲,唯有再接再厲,才能眾志成城,達成目標。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