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甲
正值賴總統就任將屆週年之際,台日關係全面升級,因為無論是安全合作、經貿往來與民間交流,展現出全面而堅韌的合作趨勢,從「準同盟合作」到「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細究台日關係深化的動能,源自五個相互交織的結構性關係:一是,共同戰略需求,因應中國威脅,台日在美國印太戰略牽引下強化合作機制;二是,地緣政治牽動,區域安全挑戰讓台日利害一致;三是,價值觀念契合,民主自由法治是彼此共鳴的基石;四是,經濟互補增強,雙方在科技與產業鏈重組中互為要角;五是,人民情感緊密,台日關係更具社會支持基礎。因此,在上揭五個深層結構性關係的鏈結,正是「現實主義理論」觀點中,台日為追求利益與安全最大化,唯有互助協作,才能共生共榮。
過去一年,台日關係在區域安全、科技經貿與非正式外交等面向全面深化。首先,在安全合作方面,包括石破茂首相(時任眾議員)、高市早苗眾議員、自民黨關西日台友好地方議員連盟等日本政要相繼訪台,而日本前統合幕僚長岩崎茂更獲聘為行政院顧問,顯示雙方不再迴避公開合作,並在人員交流、情報分享與海上安全等領域展開實質互動,逐步邁向「準同盟合作」。
其次,在科技合作方面,隨著台積電熊本廠順利量產,象徵「非紅供應鏈」實質成型,強化台日在全球半導體鏈的關鍵角色,並積極拓展數位轉型、綠能、醫療等前瞻領域,透過智庫與企業對話平台,推動理念共榮與經濟安全制度化。再者,在非正式外交方面,台日透過「臺灣日本關係協會」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維持高層互動,並由國會、地方議會、「日本台灣後援會」等僑社,以及台日民間團體推動制度性合作,涵蓋防災救災、教育文化、青年交流等多元領域。上述「去政治化、去敏感化」的互動模式,促使台日關係穩健成長,逐步邁向「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展望未來,面對中國壓力與區域風險升高,台日應加強與美國三邊合作架構,並將非正式外交提升為戰略穩定機制,進而透過強化制度、深化社會連結與多層次合作,台日關係才能更加緊密,並肩維護印太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作者為日本台灣後援會名譽顧問 )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