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改革不能只靠監控 該讓托育第一線發聲

◎ 陳裕翔

剴剴案震驚社會後,政府火速提出《兒童托育服務法》草案,要求全國托嬰中心的監視器畫面「即時上傳雲端」,希望藉此回應民間對兒童安全的焦慮。但細想,這項政策真的是改革最佳方案嗎?

這些年來,托育人員的處境其實相當艱難。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哭鬧的孩子和焦慮的家長,還有來自政策層層疊疊的規定、檢查與評鑑。有些人把托育看成是一種簡單的「保姆工作」,實際上,這是一門專業,涵蓋兒童發展、情緒引導與突發狀況處理,甚至還要有與家庭溝通的能力。然而,他們卻沒有話語權。

例如,這次提出的「即時雲端監控」政策,聽起來像是一個保障孩子的進步措施,但對現場人員來說,卻多了壓力與不確定。他們擔心──孩子推擠、跌倒、哭鬧的日常,如果在影像中斷章取義,會不會被誤為「疏忽照顧」?托育人員還敢自然地蹲下來安撫孩子嗎?還能自在地牽起孩子的手嗎?

而且,這樣的政策未與第一線充分溝通。沒有人問過托嬰中心是否有足夠的技術能力負擔即時上傳?沒有人評估保育員會不會因為「怕被誤會」而改變原本溫暖自然的互動方式?更沒有人問過:這樣的做法,真能避免下一起悲劇嗎?

如果改革只靠命令,而沒有信任,不僅讓他們感受不到支持,且不斷增加的監視與懷疑。台灣托育現場的離職率一直偏高,不是因為這份工作不重要,而是制度冷漠、壓力沉重,讓人無法繼續溫柔去照顧孩子。

我們其實並不缺托育改革的想法,缺的是讓「知道怎麼照顧孩子的人」說出話來的空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話機制,讓政策制定者、學者、地方政府與第一線人員能夠真正坐下來,把制度怎麼走、現場怎麼做,好好討論。不是每一次的改革都等到悲劇發生,也不是每次修法都忽略那些實際在孩子身邊的雙手。

剴剴案沉痛的提醒,我們不能只拿它來證明「政策有作為」。真正的改革,不是多設一支攝影機,而是多聽一段真實的聲音。如果我們能讓保育人員覺得被尊重、被理解,他們自然會更有力量去守護每一個孩子。

孩子的安全,來自於一個有愛、有制度,也有信任的環境。而這個環境,是政府機構與現場人員攜手建立的。現在,正是該讓第一線說話的時候了。

(作者為資訊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