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對等關稅」震撼全球,中國以「奉陪到底」回應,不僅世界經濟大受衝擊,美中以往數十年所建立的經貿關係,也瀕臨脫鉤或瓦解局面。川普把矛頭指向中國,意在完成第一任期未竟之務,強調上次「我們沒有時間做正確的事,我們現在正在做這件事」。擴而言之,多年來美國以經濟改變中國政治的願望事與願違,共產中國只變得更集權專制,川普不再對中國存有幻想。
台灣是美國主要經貿伙伴,飽受中國脅迫,川普加緊以經貿打擊中國之際,我國必須審慎因應重大變局,也面臨抉擇。賴清德總統上週強調,在地緣政經變動時刻,推動適合國家發展的方向,與全球北方的民主國家組成聯盟,投資「脫中入北」,台灣將轉危為安,越來越強壯。賴清德所說的全球北方,泛指美、日、歐等民主先進國家,相對於全球南方的新興後進世界。
因而,具體來說,「脫中入北」是調整多年來產業經貿「大膽西進」,轉為強化與民主先進國家連結,把握全球北方國家,爭取台灣廠商投資的時勢,以自身經濟實力立足台灣,布局全球,形成「全球台灣」。在這一意義上,加強對美國經貿投資是其一,加入非紅產業鏈也是要務。
回顧過去,我國在一九八○年代末期即有對外投資策略討論,探究經濟轉型應「西進」投資共產中國,還是積極「上進」,以提升產業競爭力及附加價值,連結先進國家。其後,不少廠商在一九九○年代起選擇「大膽西進」,無視政府禁令和李登輝總統的「戒急用忍」勸阻,大舉「偷跑」投資中國,既助長了中國經濟崛起,在安全方面也帶來極大惡果。
相較於「上進」,「西進」是容易走的路。在「改革開放」旗號下,中國發展出口導向經濟,對台灣工商業者施惠拉攏,於所謂「同文同種」環境,廠商通常複製在台灣的低成本、低技術經營經驗,在中國就易有成長並壯大機會。「大膽西進」的結果,台灣把最多投資放在中國這一籃,也是最大出口市場。即使近年台商陸續撤出,仍有四.六萬家台商,投入兩千一百多億美元。
西進中國即便僅從企業角度看,風險也不小。中國是共產國家,黨國動輒干預和限制市場,政治與政策風險常突如其來;經濟崛起後,台商競爭優勢漸失,成為「騰籠換鳥」對象,經營權遭襲奪、台商淪為台流時有所聞。近年當局處理疫情失當,貿易戰相繼來襲,金錢遊戲破滅後通貨緊縮,整體經營環境惡化,外資大舉出走。
「大膽西進」雖讓一部分台商獲益,中國併吞野心更張狂,對台灣危害越大。從常識說,把最多的對外投資和貿易挹注敵對國家,必招後患,愚不可及。經濟崛起的中國,軍事耀武揚威,軍機軍艦脅迫台灣每天進行,「大膽西進」惡果極為嚴重。同時,中國利用灰色地帶作戰,滲透顛覆,無惡不作,尤其加緊對我國軍隊、政府和民間社會滲透,無孔不入;包括「軍人當共諜」,許多間諜都是去中國經商而為其所收買。
這也凸顯了藍營政客的居心叵測。因應「對等關稅」,他們主張報復美國,停止對美國投資,開放中國觀光客及貨品,修法讓離島對中國門戶洞開,並利其洗產地,縮短中國配偶取得我國身分證的時間,也為鼓吹中國武力併吞台灣者搖旗吶喊。曾經強調與共產黨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的蔣經國,反對與中國投資、通商的孫運璿若地下有知,必痛罵這幫不肖子孫。
相較於「大膽西進」只圖近利而後患無窮,今後不再面向中國而走向世界,「上進」才是正辦。「對等關稅」因而是台灣校正經濟產業走向,化危機為轉機的機會;「脫中入北」過程必然充滿挑戰,但以我國製造能力在全球供應鏈已然立足,科技製造價值鏈地位上升,事有可為。今後的要務,除了政府已宣布的九大面向、二十項措施、八八○億元協助方案,對美增加採購、投資和談判等方策,還須進行制度性改革。關稅之外,川普所在意的操縱匯率、補貼出口商品、竊取智慧財產權、過度保護產業、制定不公平規則等非關稅壁壘,都須檢討並改弦更張。
戰後至今,美國一直是台灣盟友,儘管有斷交的波折,它曾提供美援助我走向工業化及經濟起飛,也是台灣安全的長期支持者。台灣從威權實現民主,有台灣人民的奮鬥犧牲,美國也從外部施壓促成。從而,它是台灣的益友,也是畏友;如今川普以「對等關稅」相逼,可視為畏友,妥善因應,化為台灣經濟產業「上進」的契機。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