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郁賢
這幾年,「失意台商」與「逃跑台商」案例屢見不鮮。特斯拉當年為求低廉勞力成本進入中國生產,卻也將電動車技術帶入,加上中共的強力扶持,中國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雖讓德國大感意外,但中國的霸道商業手段,亦令德國深感反感。反觀成功「逃跑」的台商,已在東南亞創造數倍於中國的獲利,不僅躲過疫情封鎖,更避開高達一四五%的關稅。這也反映在台灣本土,彰化、高雄、台南、嘉義等地,近期工業區與廠房開發顯著增加。
然而,由張家掌控的雲林縣府,卻仍舊依賴傳統作法,且在物流、水電、地價等方面缺乏競爭力,難以滿足企業需求,相較之下,鄰近的嘉義大埔美園區,憑藉完善的分區規劃、水資源管線與回收設施,近年來吸引眾多大型企業進駐,包括物流中心、精密製造生產中心、生技產業研發中心,及觀光工廠等。顯見在張家的領導下,雲林縣錯失了諸多發展良機與吸引廠商進駐的關鍵時機。
張家提出「農工商科技城」願景,多次營造聲勢,並劃設廣大土地,卻乏具體可行的政策誘因與完善配套,大規模圈地之舉,背後動機啟人疑竇。
國際局勢演變快速,當高額關稅壁壘恐成常態之際,那些具備前瞻視野、提早轉移生產基地的台商,已在新興市場中穩健發展,而未能掌握契機的雲林似被遺忘於困局中。
(作者為政治工作者)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