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人命不該被標價 談器官黑市

◎ 魏思源

中國電影《盲山》講述一名女大學生遭人口販子拐賣至偏遠山村,被迫成為農村的「買媳婦」。導演李楊曾對中媒坦言,現實中的故事遠比電影更加慘烈。《盲山》令人震撼的,不只是悲劇本身,而是它揭開了制度與黑市共謀下,那種將人當作商品交易的沉默暴力。

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這樣的商業邏輯,其實也在我們眼前上演─那就是仲介病人赴中進行器官移植的行為。

去年十一月,彰檢首度起訴一名醫師與公司負責人,涉嫌仲介病患赴中接受來源不明的器官移植,檢方最重求處六年徒刑。這不僅是台灣首例針對境外非法器官移植的起訴,也揭開了中國器官黑市的冰山一角。

根據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的報告,法輪功學員、維吾爾人等良心犯,長年被懷疑是中國器官移植的「無聲供體」。器官來源無法追溯,移植產業卻如常運作,這樣的殘酷現實,使原本應為延續生命的醫療行為,變質為一場以人命為代價的交易。

醫院於案發後強調:人體器官不得買賣,來源必須清楚。這份聲明點出了問題的核心─醫師應堅守專業倫理,不能為了病患需求或金錢利益,成為器官黑市的一環。

這起案件令人想起《盲山》裡,村民對拐賣婦女的集體默許。如果我們對非法器官移植選擇沉默,甚至有人主動牽線撮合,那麼我們與那些袖手旁觀的村民,又有何不同?

政府應以此案為契機,全面清查類似仲介行為,強化監管制度,也要讓國人理解非法移植背後的真相與人權代價。當人命淪為商品,社會的道德底線便已悄然崩潰。

我們不能選擇性地憤怒。《盲山》揭示的是現實的縮影,而器官黑市的存在,則是對人性良知最沉重的拷問。人命不該被標價,白袍不該染血,我們更不該選擇冷漠。

(作者從事資訊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