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志堅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關稅政策大逆轉,針對未實施報復措施且已致電的七十五個國家,暫緩徵收關稅九十天,僅收取百分之十對等關稅,並逐一展開貿易談判,台灣與以色列同列談判的第一梯次。至於對美採取報復的中國,川普則加徵百分之一百二十五的關稅。除了中國,多數國家暫時鬆了口氣。未來九十天的發展,將考驗各國智慧與外交策略。
川普第二任期的經濟策略明確,旨在重建美國製造業、平衡龐大的貿易逆差。川普不採取補貼,而以強硬的關稅作為手段,雖有導致通膨等缺點,卻顯示其執行決心。川普自競選以來對貿易政策的立場一貫,問題在於執行手段激烈,連傳統盟國也不例外。對他而言,無論政治立場為何,只要與美國之間有龐大逆差,就需承擔責任。
面對美方不對稱的關稅政策,各國大致有四種回應策略:「全面反制」會引發貿易戰,兩敗俱傷;「全面取消」關稅則對本國產業衝擊過大。較務實的做法是歐盟:口頭強硬但只針對部分商品反制。台灣則選擇表達善意,爭取協調空間,這是在台海區域局勢敏感下,較為穩妥的選擇。
中國選擇全面反制,美中貿易戰一觸即發。台灣內部有人附和中國,主張對美國強硬,禁止晶片出口或阻止台積電赴美設廠。但這類極端言論多屬情緒性發洩,反而將台美貿易關係推向危險邊緣,對台灣有害無益。
面對變局,台灣民眾應冷靜,讓政府有空間穩健應對,理性與美方溝通。畢竟長期片面貿易順差,對雙邊關係並無助益。我們也應正視台灣存在不少非關稅障礙,限制了美國商品進入,未來應檢討與改善。
意氣用事絕非良策,我們要慶幸台灣擁有最好的總統、院長、部長與公務員,他們能夠宏觀且理性看待事態,他們的冷靜是做出正確決策的關鍵。朝野各黨應給政府官員空間,不要動輒用意識形態,硬要逼官員對美國口出惡言,這只會提油救火。冷靜,是現階段最需要的事。
(作者為台北大學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