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俊瑋
一名台灣藝人遠赴中國,同時接受心臟與肝臟移植的消息,引發熱議。在表面的驚嘆之下,筆者卻深感不安,並非對病患的責難,而是對醫療倫理與資源分配公平性的質疑。
童年時看到一件新聞報導,指警方尋獲不明遺體,我脫口說「好可憐,希望不是她」母親冷靜回應「那你希望是誰?」這句話迄今仍烙印在我心中︰常人對熟悉的名字充滿同情,卻對陌生人的死亡習以為常。
這種情緒機制,延伸到今天的器官移植問題尤其明顯。名人、特定身分者的存活,往往更容易獲得歌頌,成為報導焦點。但在其「重生」背後,社會是否忽略了更根本的問題:在極度稀缺的器官資源下,誰擁有更快、更高機會接受移植?
要同時獲得心臟和肝臟移植的個案極為罕見,這並非單純的醫療配對幸運,更牽涉器官分配系統的透明度,甚至資源傾斜。我們若無法確保器官分配機制,建立在醫學急迫性與公平原則上,那麼醫療就可能淪為由社會地位與財力決定生死的交易。
更令人憂心的是,那件移植手術並非在台灣完成,而是在中國。中國的器官來源長期備受國際爭議,近年雖宣稱全面轉向自願捐贈制度,但外界對其透明度與合法性的質疑從未止息。中國曾被揭露大量取用死刑犯器官,國際人權組織更指出,迄今仍可能存在強迫摘取器官的情形。
當社會為一場移植手術鼓掌,是否也應深思:那位同時捐出兩個關鍵器官的「捐贈者」是誰?那人是否出於自由意願?是否原本有機會活下去?其家人是否曾為這個決定哀慟?一個國家的器官來源若不被信任,那麼由該體系所完成的移植,豈不應被更嚴格檢視?
器官移植從來不只是醫療問題,它牽涉倫理、法律與社會正義。社會絕不能讓「救一個人」的熱情,掩蓋「失去一個人」的代價。一旦器官移植成為「量身訂製」的療程,一旦特權能讓人插隊生死線,醫療價值觀就已悄然鬆動。
大家都希望病患得救,但社會更須要一套公平、透明、可被信賴的器官分配制度,台灣尤應堅守這個原則,不能任由資源流向更不透明的環境。否則,那些等待中的無名者,其希望是否將因而被犧牲於一場又一場表面光鮮亮麗的重生奇蹟背後?
醫療的神聖,源於它對每個生命一視同仁的承諾。器官不是商品,生命不是籌碼。唯有尊重每位捐贈者與等待者,並堅持醫療倫理的底線,醫療才能回到它最初的本質︰不分貴賤,只為拯救生命。
(作者是皮膚科助理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