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玲玲
拜讀貴版〈風險素養融入課程 國家安全從大學通識教育做起〉一文,作者身為大學教師而能重視國安議題、風險素養與通識課程的結合,可謂為強化國家韌性注入一股生機。筆者亦有心得與建議。
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法》第五條明定,「全民國防教育」應以「經常方式」實施,範圍涵蓋「學校教育、政府機關(構)在職教育、社會教育及國防文物保護、宣導及教育」。各級學校依教育部訂定的實施辦法推動相關課程。可以說,學校教育原本就是全民國防教育的第一道防線,也是國家「未來主人翁」建立敵情意識與危機意識的關鍵。
法雖有明文,實務卻因升學壓力、高等教育就業導向等因素,導致國防教育不受重視、甚至忽略。相關教學與宣導活動流於形式,只是為了「交代」而草草帶過。筆者長期關注,發現只有極少數學校的校長會親自帶頭關心與支持全民國防教育,而該校師生對風險意識也較高。可見學校若落實強化執行,則全民國防意識必隨之提升。
「學校教育」負責向下扎根,「社會教育」則面向全民、最貼近民間與地方的重要一環。目前社會教育由國防部主管,透過每年辦理「營區開放」、「抗戰勝利音樂會」、「全民國防走入校園」、「高中學校儀隊競賽」、「暑期戰鬥營」及「能戰!全民新視界」等活動推廣。唯執行大型社教活動常須動用大量兵力,長期下來,難免影響部隊的戰訓本務。
國防部不妨考慮,委託具有專業能力的民間團體承辦相關活動。民間機構擁有創意資源與彈性,能設計多元而具吸引力的推廣樣態,不但減輕部隊負擔,也更易與民眾傳遞理念。而委外執行當然要有明確合作架構暨監督機制,確保活動內容與品質符合目標。
筆者服役期間,多年擔任政府機關在職全民國防教育的講師,近日受後備指揮部相邀,在「文宣後備幹部講習」課程擔任〈全民國防教育概論〉的講師,該部長官用心積極培養後備幹部擔任種子講師,來自全國各地的兩百多位後備幹部,更主動請假三天前往上課,他們全神貫注、做筆記、踴躍提問,即使已退役仍願為守護國家而盡心盡力,展現對國防教育的高度認同與責任感。
民間尚有許多退役袍澤及具備國防教育專長的人士,值得被妥善運用。國防部與教育部可依其意願與資格審查後,建立師資資料庫,提供各校、社區與社教單位延攬、媒合,為全民國防教育注入更多動能與資源。
(作者是陸軍備役上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