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川普祭出關稅戰,台灣面對三十二%的整體關稅壓力、廿%的汽車零組件關稅,讓出口導向的產業結構面臨壓力。尤其是汽車、資通訊設備、電子零組件等核心產業,向來仰賴北美市場的高佔比訂單,如今陷入「外銷被封殺、內需撐不起」的困局,企業該何去何從?
台灣企業普遍對赴美設廠「興趣缺缺」,畢竟設廠成本高、勞動環境與文化截然不同,加上過去對美投資回報有限,風險與報酬比實在不具吸引力。然而,面對川普,喊話或抱怨無濟於事,台灣需要主動出擊的談判策略與對等籌碼。
其中一項可能的籌碼,是台灣在全球伺服器產業的「不可替代性」。目前台灣製造的伺服器,七十四%出口美國,在美中科技激烈對抗的今天,這樣的供應主導地位對美國極為關鍵。台灣若能掌握這項優勢,強化供應鏈對美的安全價值,不僅能換取某些關稅豁免,更能爭取政策上的支持。至於筆電、手機等產品已將產線移至越南與泰國,但當地廠房的折舊尚未攤提完成,產能轉移牽一髮動全身,短期調整不易。這正是台灣應選擇「策略突破點」的時候︰集中火力於美方真正需要、但無法立即替代的領域,取得主動談判地位。
川普對中政策強硬,與中國科技、經貿脫鉤已成主軸。在此脈絡下,台灣若仍採「被動觀望」態度,只會在兩強之間進退失據。反之,若能提出美台供應鏈合作計畫、強化本土高階晶片與伺服器產能,甚至部分製程在地化,台灣便有機會在逆風中找到合作新契機。川普式的交易邏輯講究「你給我什麼,我給你什麼」,這不是單純的敵意,而是要你拿出籌碼以換得位置。
台灣產業界不能迷信過去依賴低成本、供應鏈完整就能立於不敗的時代。我們需要更宏觀的佈局視野、更靈活的市場轉向,以及更務實的政策配套。政府應儘速評估在美生產獎勵機制、提供轉型基金支持中小企業赴美轉型試點,並與美方協商設立「台美製造特區」等具體措施,以科技與制度合作取代單純的貿易依賴。
川普針對美國政經姿態的再定義,台灣若僅靠過往成功模式延續,恐難在未來四年的國際競局中安然無恙,現在是轉型的起點,也是突破的機會。
(作者是科技集團法務)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