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以「對等」為名,向所有貿易對象徵收至少十%關稅,連日震撼全球。(法新社0
美國總統川普以「對等」為名,向所有貿易對象徵收至少十%關稅,連日震撼全球,金融市場動盪,各國亟思因應對策,有的尋求談判,有的祭出報復措施。我國是美國主要經貿伙伴,賴清德總統週日宣示五項應變策略,表明不打算以關稅報復;企業對美國的投資承諾,若符合國家利益,也不會改變;並強調願比照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與美國從「零關稅」開始談判。
川普以「經濟革命」形容舉措,宣稱公布「對等關稅」這一天為發表「經濟獨立宣言」的「解放日」;強調幾十年來,美國受到不分距離、敵友各國侵占、掠奪和凌辱,有時朋友反而更過分。他要「以牙還牙」,終結各國以不公平經貿手法,讓美國處於不利地位,以致幾乎電腦、手機、電視和電子產品都依賴進口,對此美國一直沒做出任何反應,這樣的日子即將結束。這種失衡正摧毀美國產業基礎,威脅國家安全;長期貿易逆差,因而不只是經濟問題,已成為威脅國家和生活的緊急事態。
川普理直氣壯,延續他一貫的「各國都在占美國便宜」論點,堅稱「對等關稅」將把工作和企業帶回美國,過程不輕鬆,但最終成果是歷史性的。「對等關稅」的盤算和計算因而有其特質:以美國為全球最大消費進口國地位,足以迫使各國讓步;把經貿與安全分別處理,敵友一概課以關稅;計算稅率簡單粗糙,無人島及窮國也無以倖免;對逆差最多的中國祭出高關稅,且封鎖其「洗產地」等規避途徑。
另一方面,「對等關稅」來得既急又猛,主要針對貿易逆差而報復懲罰,且一體適用,立即招致強烈反彈。國際貿易基於比較利益與分工,各國都蒙其利的原理,「全球化」也許已走過頭,「對等關稅」基於對美國不公平,而試圖改變既有經貿秩序,自身也要付出代價,且未必盡如其意。最簡單的道理,台積電在美國建廠成本大增,美國迎回成衣、鞋子產業未必合算;國際經貿的複雜性和現實性,「對等關稅」顯不在意。
同樣是現實問題。從企業經營到盟邦關係,可預測性和互信不可或缺,這兩項要素,打破容易建立難,「對等關稅」嘗試以「革命」手段匡正美國經濟沉痾,也有代價。疏離盟邦是後果之一,《華爾街日報》即指出,「美國關稅正中習近平下懷」。同時,美國未必是整體經貿弱者,去年對全球服務業順差達二九五○億美元,有如《經濟學人》所指,按「對等關稅」原則,各國應對美課徵十九%服貿關稅;歐盟對美科技巨頭的反制,必將強化。
川普大刀闊斧,不乏支持者,反彈也不小。多數經濟學者警告,進口關稅可能轉嫁美國消費者,推高通貨膨脹,甚至導致經濟衰退;全球股市等金融市場連日動盪不安。政治上,全美抗議風起雲湧,雖間雜開除二十萬聯邦員工及社會議題爭議,川普民調驟降為重返白宮以來最低,多數民眾認為關稅弊大於利,同黨參議員憂慮明年期中選舉或遭「血洗」。
金融市場和民意是否動搖川普的「經濟革命」,尚難論斷。不過,「對等關稅」凸顯其個人行事風格,應無疑問。有如他一九八七年所著《交易的藝術》(Trump:The Art of the Deal)一書,威脅、利用、讓步、重複,一貫之道仍見諸以關稅當武器的全球事件。
對我國來說,賴清德政府連日推出的因應之計,從九大面向、二十項措施、八八○億元協助方案,到增加對美採購、增加投資和從「零關稅」談判等方策,都屬必要之舉。必須強調,川普在宣布「對等關稅」時,指美國所受的不公平貿易對待,關稅只是其一,還有非關稅壁壘,包括:操縱匯率、補貼出口商品、竊取智慧財產權、徵收過高增值稅、制定不公平規則。
其中部分內容,見諸上週一美方公布的「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台灣主要是農產品和汽車業障礙。另外,我國連續五次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家觀察名單,顯見問題必須改善。誠然,匯率反映兩國經濟結構差異,短期不易扭轉;但也是多年貶抑台幣以促進出口的政策使然,中央銀行以往進場助貶抑升,難辭其咎。如今,川普關稅大棒一揮,除了緊急應變之計,積極談判,也要有長遠基本打算。
具體言之,我國三十年前討論經濟升級,產業西進中國或強化與先進國家連結而上進是兩大選項,最終選了大膽西進,助長中國經濟、武力崛起,自招禍患。如今「對等關稅」考驗雖大,正是以增進對美經貿投資力促經濟上進的機會;化危機為轉機,台灣以往挺立於不斷的挑戰,這次更須如此。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