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賴清德的策略博弈:從關稅到台美自貿協定的隱秘盤算

◎ 劉哲廷

在川普對全球加徵關稅、無任何一國能倖免之下,賴清德總統六日晚間的談話彷彿一場精心規劃的政治演習,化危機為機會,短短幾分鐘,展現政府對國內外挑戰的深刻認識與應對策略。這場談話不僅是回應經濟問題,更在政治層面展現政府重新構建信任的技巧,尤其賴清德選擇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更是這場策略博弈的關鍵一環。

語言的深意:為何不直接宣布零關稅?

賴清德談到台美之間的貿易協定時,他並不直接宣告關稅降為零,而是提出「比照美加墨自貿協定」,看似回應簡單的經濟問題,實則揭示台灣在國際經濟法之下的複雜位置。

台美雙邊若達成零關稅協定,根據WTO的最惠國待遇條款,其他國家甚至包括中國,就能主張對台灣的商品享有同樣的零關稅待遇。如此的貿易安排將使台灣成為各國競爭的市場,喪失對自身經濟的主導權。

這一點,賴清德以冷靜堅定的語氣表達,背後隱含對台灣國際地位的深刻思考與對法律框架的清楚認識。若欲突破關稅困境,台灣必須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將兩國的貿易關係升級為自由貿易區,這樣才能在遵循WTO規則的前提下,實現真正的關稅減免,而不會觸及最惠國待遇的問題。

政治符號的微妙操作:「洗產地」的深層含義

賴清德的談話還提到「洗產地」的敏感話題,關心台灣產業結構的人士感到震驚,但它其實並非單純的經濟調整問題。

「洗產地」的表述,宛如打開一扇窗,讓民眾得以窺見台灣產業結構中被忽略的隱痛。賴清德以平和語調提出,並將它置於五項應對策略之末,巧妙降低可能引發的情緒反應,卻又不致掩蓋它的真實存在。透過對敏感議題的巧妙處理,賴清德安撫了民眾情緒,也展現政府應對挑戰的智慧與冷靜。

台美FTA:更大的政治意涵

賴清德強調台美自貿協定的重要,並非只是出於經濟需求,更是為了提升台灣的國際地位。自貿協定,不僅能解決關稅問題,還能讓台灣在全球貿易的規則中擁有更多發言權。這樣的協定,在台灣面對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時,是一張強有力的牌。

台灣能否簽訂FTA,牽涉經濟利益交換,還涉及國際政治博弈,是關乎生存與發展的長期賭局。在美中貿易戰的影響下,台灣必須強化與美國的經濟聯繫,同時避免在全球貿易體系中被孤立。這是對未來的布局,對國際秩序變動的應對,更是對台灣長遠發展的深刻考量。

重建信任:從危機中找尋希望

面對國際危機,政府如何展現穩定性與能力,直接影響民眾的信任。賴清德的談話展示冷靜與行動,向民眾傳遞政府能夠應對挑戰、並為人民謀長期福祉的信心。這與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理論不謀而合。賴清德談話所呈現的理性思考與具體行動,實際上是對政府信任的再建構。透過透明與有效的溝通,政府不僅能夠化解民眾的焦慮,還能在未來的發展中鞏固其合法性與執政基礎。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