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在所謂「解放日」對所有貿易對手拋出核彈級的「對等關稅」,全面課徵輸入美國商品至少十%關稅,而對美有重大順差的國家更被課徵高關稅。(法新社檔案照)
台灣清明假期前夕,美國總統川普在所謂「解放日」對所有貿易對手拋出核彈級的「對等關稅」,全面課徵輸入美國商品至少十%關稅,而對美有重大順差的國家更被課徵高關稅。中國為其中之最,對等關稅課徵三十四%,加上已實施的二十%,合計關稅高達五十四%;台灣則並未因台積電加碼赴美投資一千億美元獲得優遇,仍被課處三十二%關稅。川普對等關稅稅率既高,而且對於敵友進行「無差別攻擊」,意味著二戰後全球化與自由貿易潮流面臨終結危機。這種全球經貿秩序的大逆轉,對以出口為主要經濟成長動力的台灣,是危機或轉機?朝野或官民都應嚴肅看待。
川普信仰關稅萬能論,深信以關稅作為手段可以解決美國快速累積,幾達一年一兆美元之鉅的貿易逆差。首先,藉此懲罰對美築起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高牆,而佔盡美國便宜的貿易對手,迫使彼等取消種種不合理限制,使美國商品或服務得到低准入門檻,進行公平貿易。此舉凸顯川普的商人邏輯︰公平貿易比自由貿易更重要。而對美設置貿易障礙之最,當屬中國,而一向與美國友好的台灣亦不遑多讓,都是美國鎖定的主要標的。因而中國被美課徵五十四%關稅,而台灣也遭逢三十二%關稅的重擊。
此外,為避免受到美中貿易戰波及,國際大廠在川普第一任時紛紛推動「中國+1」的多元佈局,台灣甚至中國廠商大舉遷移到東南亞。此為越南、印尼、泰國等東協國家近年經濟快速成長的關鍵。然而,台灣的新南向在於建構產業的多元佈局,強化供應鏈韌性;而中國則主要為了「洗產地」,亦即將中國商品貼上東南亞國家製造標籤,使東協成為中國產業洗產地的重點區域;但兩者之間的差別很難分辨,因此美國對東協普遍課徵高額對等關稅,使得中國廠商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但東南亞台商也遭到波及。
對中國及其東協外圍以對等關稅全面圍堵,讓中國在美中貿易戰二.○的戰火中再無遁逃空間,因此中國採取強力反擊手段,宣布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加徵三十四%關稅,並針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十六家美國企業實體列入出口管制名單、十一家美國企業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還要向世貿組織提出控訴。但是,作為可能取代中國生廠基地的越南等東協國家,經濟才剛起步,顯然承受不起與美國進行貿易戰的重擊,因此相對於中國的強力反擊,越南迅速表達願與美國同時降低關稅為零的善意;而柬埔寨也願意將目前對美三十五%關稅降至五%,期能免除美國的高關稅懲罰。
川普掀起關稅的另一個重要目的,乃是造成外國或美廠委外商品難以承擔的高關稅,而選擇將製造回流或投資美國,進而促成美國經濟振興。因此,川普在宣布美國二戰後最強悍的關稅政策後,即使造成金融市場的大動盪,以及對美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疑慮,仍信心滿滿宣稱︰「手術結束了,病人活了下來,正在康復。」而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外國若想獲得總統川普對等關稅的豁免,就必須解決一系列限制美國商品進口的監管及其他政策問題,顯示川普政府對於關稅的效用深信不疑,因此對於願意溝通讓步的國家表達歡迎之意,但對強力反擊的中國似乎不以為意,聲稱「中國打錯牌了」、「中國自亂陣腳陷入恐慌」。美中交鋒誰是贏家,很快就會出現答案。
事實上,美中對抗是近年全球經濟與國際地緣政治的主軸,但川普與拜登作風的不同在於,川普喜歡單打獨鬥,具有西部牛仔開疆闢土的精神,而拜登則喜歡打群架,會聯手盟友一起出擊;而對製造業回流、振興科技業,拜登誘之以利,川普則以懲罰為先。例如晶片業,拜登以大額補助吸引台積電等赴美設廠,川普則揮出巨棒,以投資換取關稅降低。拜登政策目標清楚,盟友具有共同利益;而川普則不確定性高,高關稅對象無分敵友,也不管國家經濟體質,因此許多剛走上經濟成長之路的開發中國家,也列入川普關稅懲罰的黑名單。如此全面性的關稅大戰,令人聯想起一九二九年美股大崩盤,及其後關稅大戰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川普的雷霆手段,是否能夠避免走上當年覆轍,不免令人憂心。
川普宣稱台灣對美國課徵六十四%關稅,這個數字其實是去年台灣對美國的貿易逆差七三九億美元除以對美國出口額一一六三億美元而來。由此可見,川普實施對等關稅的真正意圖是解決龐大的貿易逆差,所以台灣的對應策略,應著重於降低對美關稅與消除非貿易壁壘,尤其是那些為了保護國內產業而高築的貿易障礙,例如降低汽車進口關稅。更重要的是,擴大對美採購與投資,才能有效縮減台美貿易的不平衡狀態。無論如何,台灣被川普課徵三十二%關稅,對經濟、產業無疑是一大衝擊,行政院編列的八八○億元的協助方案,只是權宜措施,如何擴大對美投資與採購,讓台美產業更加緊密契合,才是化解危機之道.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