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別讓新南向成過站 台灣需找回供應鏈主動權

◎ 陳建甫

美國「解放日」當天,川普總統宣布推動《互惠關稅法草案》,對主要貿易夥伴加徵報復性關稅,引發國際經貿震盪。台灣出口商品面臨卅二%高關稅,僅次於中國卅四%,遠高於新加坡(十%)、馬來西亞(廿四%)與菲律賓(十七%)等新南向國家。全球供應鏈重組與保護主義升溫下,台灣出口導向的經濟模式遭遇空前壓力。

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衝擊,迫使人們重新思考新南向政策,也暴露出台灣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過去許多台商將東南亞視為低成本生產基地,產品最終仍以出口歐美為主,如今已難有效分散風險。

更值得關注的是,台商普遍未在東南亞市場深耕,忽略中產階級崛起所帶來的內需潛力。若新南向政策仍停留在代工與出口思維,將難以融入區域經濟,更難掌握供應鏈主導權。

中國也面臨產業困境,面對連番關稅懲罰,整體稅率累計達七十六.一%,被迫推動「雙循環」經濟模式。在高外銷依存與中小企業為主的結構下,台灣若未及時轉型,將面臨產業外移與接單中斷等風險。

台灣企業須拋棄過往等待與仰賴補貼心態,政府應依據產業性質與風險程度,進行分層精準因應,善用有限資源,發揮政策效益:

首先,對低附加價值、競爭力不足的傳產,應提供社會安全網與轉型培訓,協助其穩健轉型或有序退出。

其次,對具區域競爭力的中型製造業,應強化市場導向,協助拓展在地通路與品牌,並透過簽署貿易協定,降低關稅與法規風險。

最後,對具全球競爭力的科技產業,則應給予策略彈性,支持其依據地緣風險進行多點布局,提升整體產業韌性。

這場貿易衝擊與供應鏈重組,應視為台灣重塑新南向政策的契機。未來的新南向,不該只是出口的中繼站,而應成為區域布局的核心支點。

政策思維也應轉向「在地深耕」、「區域融合」與「需求導向創新」。唯有真正視東南亞為夥伴市場,發展在地生產、銷售與服務,台灣企業才能建立穩固根基與品牌認同。

在全球局勢劇變下,誰能及早調整供應鏈、掌握區域需求,誰就能搶得先機。別讓新南向成為過站,台灣應更積極找回供應鏈主導權。

(作者為淡大副教授 、前新南向與一帶一路研究中主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