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展南
中國連兩日對台軍演,以台灣天然氣接收站為攻擊目標。面對此一情勢,台灣應考慮能源安全戰略,同時為本土潔淨能源賦予關鍵地位。
今年二月二十四日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三週年。除軍隊之外,烏克蘭最強勁的捍衛者之一就是其電力部門,表現出極強大的韌性。預先儲存足夠的修復設備,在國內移動電力設備,快速恢復被破壞的電廠及與臨國電網聯網防止停電,同時投資新的再生能源發電,使烏克蘭電網表現成為電力韌性的典範,值得台灣學習。
過去三年,俄羅斯的電網攻擊戰略可分四階段。首先進行資訊網路攻擊,「自入侵開始以來,烏克蘭檢測到3億次網路攻擊嘗試,但因與微軟及其他公司合作,烏克蘭成功管制了這些攻擊」接著對電網的實體攻擊,在全面入侵的兩天前,俄羅斯砲擊盧甘斯克火力發電廠及輸電線路和變電所,擬將電網破壞成幾個能源孤島,如此烏西的電廠就無法將電源送到用電較高的烏中和烏東。
二○二二年秋,俄羅斯大規模砲擊輸電系統變電站,導致全國大停電。烏克蘭最初被切成幾個能源島,之後藉由內部努力及與歐洲電網的互聯互通合作,幫助烏克蘭完全重新聯網,避免大範圍停電。
第三階段是砲擊大型火力及水力發電,烏克蘭得到歐洲鄰國的援助,向烏供應舊的發電廠設備,修復被毀壞的基礎設施。在重建發電廠的同時,電力公司也增加風能和太陽能投資,但也成為俄羅斯第四階段的攻擊目標。
大型發電廠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分散式資源的運用,減輕電網被破壞的力道,再生能源則增強戰爭時期的能源韌性。「一枚俄羅斯飛彈的成本約500萬歐元,若把成本低得多的再生能源資產當作目標,在經濟上沒有意義。」由於設備庫存充足,電力公司僅須三到五天即可更換被損壞的風機或太陽光伏設備。
因應未來的網路攻擊,國安單位應與台電等公司深度合作,阻止破壞關鍵基礎設施的企圖,並全面提高資訊網路韌性。烏克蘭經驗告訴我們,能源基礎設施必須保護,台電、中油與國安單位的協調,確保防空部隊能擊落來襲飛彈至關重要。而擁有適當數量的分散式電源、電力設備備品及經過訓練的電力專業人員,準備因應極端戰爭同等重要。
(作者是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