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川普對等關稅 對台衝擊與影響

◎ 廖明輝

川普於四月二日啟動史上規模最大的「對等關稅」政策,川普批判戰後的國際經濟體系係基於三個錯誤假設,並據以認定,全球貿易體系的結構性不平衡,已對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安全構成「非比尋常威脅」,遂宣告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藉以施行對等關稅。

從國際法與經濟學視角,川普的法律依據頗具爭議,《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本意是應對恐怖主義、敵對國家等真正緊急威脅,而貿易逆差是否已達「國家緊急情況」門檻,並無明確共識。且貿易失衡的本質是全球產業分工、消費結構與匯率政策的複合結果,單靠關稅未必就能矯正。關稅可能暫時改善逆差,卻無法根本改變全球供應鏈結構,反而加重消費端負擔,引發反效果。

對台灣,川普對等關稅衝擊尤為直接且嚴峻。台灣去年出口美國約占二十三%,中國占三十二%,共有一半以上出口市場,須面對美國對等關稅及中國敵對併吞壓力。台灣出口美國的商品,AI伺服器、螺絲產業、工具機、自行車與傳統製造業,都涵蓋在對等關稅範圍。儘管半導體產品獲得豁免,但台灣對美出口結構早已轉向伺服器、網通設備與零組件,這些產品完全曝露在對等關稅打擊之下,等同重創台灣資通訊產業鏈的北美市場營收。

台灣的螺絲、工具機、自行車等傳統產業出口也遭衝擊,它們毛利偏低,面對三十二%高關稅,勢必將成本轉嫁至美國消費者或自行吸收,恐導致訂單流失與產業利潤下滑。螺絲產業尤為明顯,過去美國針對鋼鐵關稅已引發台灣製螺絲成本上升,此次全面課稅將雪上加霜。此舉對台灣整體出口體系與經濟穩定,更可能構成中長期風險。由於川普是全面針對各主要貿易夥伴,台灣企業難以再透過「轉移產能」至越南(四十六%對等關稅)、泰國(三十七%對等關稅)來避稅,因它們都被課以高額關稅。據台灣電子製造大廠主管回應,台商不再考慮大規模遷廠,因無論遷廠何國,都要面對美方關稅壁壘。

政府亟須提出有效且戰略性因應措施。首應啟動與美貿易磋商,申請關稅豁免或調降,尤其針對AI伺服器與傳統製造業產品,強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角色,及對美國經濟安全的正面貢獻。其次,政府應考慮對受影響產業提供短期減稅、融資支持與轉型升級補助,協助企業渡過關稅衝擊期。同時積極與其他主要市場如歐盟、印度、東南亞進行貿易協定談判,以降低對美出口依賴,分散風險。政府尤須加快國內產業的高附加價值轉型,降低對低毛利產品出口的依賴,提高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以強化經濟韌性。

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本質,是「以強制手段迫使全球遵從美國貿易規則」的貿易重構工程,其合理性與合法性具高度爭議,執行過程勢必伴隨國際政治風險與經濟代價。台灣如何在堅守國際規則、維護國家利益與穩定產業競爭力之間取得平衡,是政府未來數月面對的嚴峻考驗。(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