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裕翔
泰國曼谷一棟由中資新建的審計部辦公大樓崩塌後,四名中國籍人士闖進災區取走三十二份重要文件,表面說是為了申請保險理賠,背後潛藏的國安風險卻不容忽視。
據報導,四人取出的三十二份文件,包含「建築藍圖」等核心設計資料,這類資訊在國際建設合作,往往視為高度機密,除了牽涉倒塌原因的結構設計細節、建材規格、工法之外,大樓內部的整體線路與通訊佈線圖等,更是重中之重。
令人警覺的是,涉案人還有律師與中文翻譯陪同出席調查,這與過去多起中企、官方機構藉各種名義蒐集外國基礎設施數據的模式高度相似。若倒塌涉及設計缺陷,中方更有動機取走不利證據以掩蓋責任。尤有甚者,這些資料若涉及私下暗藏的監控設備、資訊竊密、遠端監視系統等佈局,則其敏感程度已遠超法律或工程層面,直指國家安全底線,將是國際重大醜聞。
英媒就曾報導,英國駐中國大使館的一位官員離任前,獲中方贈送茶具當禮物,這名官員返英後時而會用這組茶具泡茶,有一天清洗時不慎摔破,撿拾碎片才赫然發現竟然暗藏有錄音設備。
此事對台灣是一記警鐘,當中資迂迴轉進台灣,介入大型公共工程,我國是否有足夠的審核機制?一旦發生類似曼谷大樓案例,現場失序之際,我方有無足夠機制防範回收竊密?而相關基礎設施藍圖、能源配置資料、通訊設備設計若外洩,會不會因而遭對方找出弱點,並在戰爭或混合戰情境下淪為攻擊目標。對面對巨大生存威脅的台灣而言,任何一筆「保險文件」的外流,都可能是一場資訊戰的序章。
台灣應該有計畫地全面檢視並升級與國安有關的工程暨資訊管理制度,嚴審出資者的背景,建立嚴格保密分級制度,規範災後資料清查、封存及存取流程,避免落入「現場混亂、機密外洩」的陷阱,尤須針對外籍承包商或合資企業設專責監管單位。國安單位與建築工程部門、保險業者之間,應有明確資訊交流機制,將潛在高風險資料列為監控重點,而非等到災難發生後才驚覺事態嚴重。
在資訊即力量的時代,每一份藍圖、每一頁文件都可能成為戰略資產,今天對所謂「保險理賠文件」掉以輕心,明天可能要為國安漏洞付出代價。
(作者從事資訊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