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言論自由不能危害國家安全與認同

◎ 林逸民

在全世界所有國家,外國人入境與居留都不是「天賦人權」而是特許,所以須有簽證才能入境,國家認為有需要讓這個外國人在此工作或生活,才給予居留權。中國人劉振亞以可疑的婚姻方式取得居留權,在台灣系統性發表明顯非普通自然言論,而是明確具有特定目標的宣傳工作,幫敵對外國宣傳,在任何國家絕對都會驅逐。

如此理所當然、稀鬆平常的事,在台灣卻有七十五位號稱「學者」反對,還聲稱捍衛言論自由。但要稱作學者,須在學術機構有一定職位,例如大學教授、副教授,或中研院院士,這七十五人有數十人根本不是學者,統派媒體竟也濫竽充數,可見新聞炒作的可笑程度。

七十五人有許多根本是長年統派,甚至是親共派,其意見原本不值一提,其中有一兩位過去民主運動的先進認為「言論自由不能有限制」,但這是空談理論而忽略事實。

劉振亞在台照樣能自由發表言論,政府並未像中國用網路長城封鎖她,或要求網路平台將她的影片下架,或封殺她的帳號,更沒有逮捕她,只是請她回國而已。但劉振亞一回中國就消聲匿跡,無法發表影片,沒有言論自由的顯然是中國,而非台灣。

在外國從事情報宣傳工作,即使是盟邦也會被驅逐,何況是敵國。這七十五人聲稱要「捍衛台灣的民主法治與安全」,其實驅逐可疑人士,正是捍衛台灣的民主法治與安全。

八旗文化總編輯李延賀,在台灣出版中國看不慣的書籍,回中國就遭逮捕,判刑三年,這才是迫害言論自由,這七十五人有誰曾聲援他、援救他、譴責中國?這是一面照妖鏡,凡是未幫李延賀發聲的,都不是真正關心言論自由,而只是中國的傳聲筒。

至於屢生爭議的北一女教師區桂芝,國民黨趁機借題發揮,聲稱檢討她是否適任,就是迫害言論自由。但《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明文規定,教育目的是「使成為具有國家意識」的國民,這是法律規範,檢討教師言論是否造成國家認同混淆,是理所當然的事。

心理學家Erik Erikson的認同理論指出自我認同的重要,角色混亂將造成無力感,是很大危機。區桂芝的世代迷茫不知所措,就來自於認同混亂。教育應讓下一代有明確的本土認同,而非徒增角色混亂。

不顧國家安全的根本,不顧教育的基本,無限上綱言論自由而聲稱是「天賦人權」,但人權實際上端賴國家政府保護,空談理論,只是在為虎作倀。

(作者為福和會榮譽理事長、台灣聯合國協進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