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四年三月共軍在中國社群平台上,首次展示三艘新型登陸平台運輸艦(LPU)「水橋」(Shuiqiao)的水陸連結能力,形成一個可供部隊使用的移動碼頭。這些新型駁船是對中共「武力統一」政策的驚人佐證,而所謂「武統」,其實只是侵略台灣、摧毀其民主的委婉修辭。(取自網路)
◎費學禮(Richard D.Fisher,Jr.)
美國總統川普對國內經濟—政治優先要務的挑戰,以及對全球權力平衡的衝擊,並不會對台灣的安全構成威脅。相反地,川普的成功有助於遏制真正的威脅,即中國共產黨崛起稱霸,同時為台灣提供更寬闊的防禦選項。
二○二四年三月十三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社群媒體平台上,首次展示三艘新型登陸平台運輸艦(LPU)「水橋」(Shuiqiao)的水陸連結能力,形成一個可供入侵部隊使用的移動碼頭。這些新型駁船是對中共「武力統一」政策的驚人佐證,而所謂的「武統」,其實只是侵略台灣、摧毀其民主的委婉修辭。
這些駁船配備長達二百公尺的重型登陸橋,讓中國海軍現有的十三艘大型兩棲攻擊艦(或大批大型客貨渡輪),能夠克服台灣多處海岸的地形障礙,大幅增加解放軍部隊登陸地點的選項,一波波地將十萬大軍和裝甲車輛送上灘頭,從而避免必須奪取港口的高昂代價。
從二○一七年開始,解放軍在台灣周邊的日常性軍事脅迫操練,如今已進入第八年,並先後發動四次大規模演習,讓可能執行封鎖或入侵任務的中國飛行員和海軍官兵,對台灣周邊的作戰環境獲得相當程度的瞭解。
例如,台灣《天下雜誌》三月十八日的報導彙整台灣國防部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空軍過去三年來在台灣周邊的飛行架次幾乎翻倍,從二○二二年的二七九九架次,到二○二四年增為五一○七架次。
此外,每天約有十艘中國海軍戰艦與中國海警局艦艇在台灣周邊出沒,還有解放軍的偵察氣球定期入侵台灣領空,加上過去五年來持續破壞台灣的海底通訊電纜。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Samuel Paparo)上將為何會在二○二五年二月十三日於夏威夷發表演說時指出,解放軍目前在台灣周邊「種種具侵略性的舉措並非所謂的演習,而是武力強行統一台灣的預演。」
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要求解放軍在二○二七年具備入侵台灣的能力,但在奪佔台灣後,習近平和解放軍還可能準備發動多場戰爭。
儘管中國是澳洲和紐西蘭最大的出口市場,但中共對澳紐兩國的長期恫嚇,已經從施壓兩國降級與美國的戰略合作關係,進展到軍事脅迫階段。二○二五年二月七日至三月七日, 三艘中國海軍戰艦環繞澳洲航行,並舉行實彈演習,其中包括一艘055型大型驅逐艦。
未來,解放軍的施壓還可能進一步升級,包括派遣航空母艦進入該地區,甚至在南太平洋建立軍事基地,以孤立澳洲與紐西蘭,確保解放軍對南極「科研」基地的控制,同時掌握通往拉丁美洲的海上戰略通道。
中國也持續投資其代理人發展核武器。北韓的新型「火星-19型」(Hwasong-19)飛彈直徑達三公尺,配屬廿二輪抄襲中國設計的運輸起豎發射車(TEL),成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機動式洲際彈道飛彈(ICBM)。此外,平壤在二○二五年三月七日公開展示七千噸級的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艦(SSBN),處處可見中國提供工程技術支援的影響。
二○二四年十二月下旬,北韓展示一艘四千至五千噸級的新型垂直發射飛彈驅逐艦,其外觀與中國船舶集團公司(CSSC)研發的「虎鯊」(Tiger Shark)外銷型驅逐艦極為類似。未來,這類驅逐艦編隊可能會負責為北韓的彈道飛彈核潛艦護航,在受到保護的「堡壘海域」(bastion)內活動,同時也可能為中國海軍與俄羅斯的彈道飛彈核潛艦提供掩護。
二○二五年三月十四日,中國在北京舉辦一場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高層會議,與會者包括伊朗及俄羅斯的代表,抵制川普政府對伊朗擴大施壓,試圖迫使德黑蘭放棄其核武計畫。此舉預示了中國、俄羅斯、伊朗及北韓未來可能聯手,進行核脅迫與軍事作戰。
類似的聯合施壓峰會可能會成為中國與俄羅斯對台灣發動攻擊或入侵的前奏,也可能促成中國協助北韓以核武演習脅迫日本、南韓,甚至美國,伊朗也可能在中國撐腰下,對以色列發動核攻擊。
在這種風險日益升高的國際安全情勢下,美國及其盟友非常幸運,因為川普在二○二四年十一月成功連任,並在第二個任期內積極提升美國的經濟與國際戰略地位,同時針對中國構成的軍事—戰略挑戰採取行動,相較於他在二○二一年卸任之際,中國的威脅已不可同日而語。
為了應對這項重大挑戰,川普正在擬定激勵與嚇阻並行的戰略,以對抗這些危險的專制政權。
二○二五年一月廿九日,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啟動「美國版鐵穹」(The Iron Dome for America)計畫,終結美國數十年來對戰略飛彈防禦的爭論,下令打造覆蓋全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包括太空攔截器,並要求「擴大並加快對盟友和夥伴提供美國飛彈防禦能力」。
此舉令人聯想到前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的「星戰」願景,即運用防禦性飛彈系統來抑制攻擊性核飛彈的擴張。此外,川普於二○二五年二月十四日向中國和俄羅斯提出裁減核武器,甚至削減一半國防預算的倡議。他表示:「我們已經擁有這麼多核武器,根本沒有理由繼續製造全新的核武器。」
另一方面,為了即刻終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川普總統也正在推動一系列措施,包括試圖提供激勵,說服俄羅斯獨裁者普廷(Vladimir Putin)抑制在歐洲發動更大侵略行動的野心。
這個過程可能充滿艱辛,正如二○二五年二月廿八日發生在白宮的衝突,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公開爆發爭執。美國對某些形式的軍事援助時斷時續,以及俄羅斯可能採取拖延和欺瞞戰術,意味著任何協議都可能極為脆弱。
然而,如果能夠達成並實施停火協議,將有助於減少烏克蘭對更多軍事援助的需求,並且有助於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開始認真重整軍備,以遏制俄羅斯發動更大規模侵略的威脅。這一點在川普二○二五年一月七日的記者會上得到強調,他呼籲北約成員國將國防開支從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二%提高到五%,而這項倡議已經在德國初見成效。
川普立即派遣國務卿魯比歐(Marco Rubio)前往巴拿馬,說服該國結束由中共控制的香港和記黃埔公司(Hutchison Whampoa)對當地港口的掌控(該公司在巴拿馬擁有自己的安全部隊)。此舉極大地提高了美國能夠及時將海軍與地面部隊從大西洋戰區調往太平洋,以應對諸如中共—解放軍對台灣發動攻擊之類的軍事挑戰。
川普政府反對中國對台灣的侵略或脅迫行徑,國務卿魯比歐在二○二五年三月十九日的一場廣播訪談中,對此予以進一步強調。他表示:「我們認為台灣的現狀不應該透過武力、脅迫或強制手段加以改變。這是美國的政策,而且美國將維持這項政策。這也是川普總統的政策,而且他會維持這項政策。而當他做出政策決定時,他是認真的。」
在二○二五年三月十四日的美國聯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任命聽證會上,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提名人柯伯吉(Elbridge Colby)表示:「失去台灣,台灣的陷落將對美國利益構成災難性影響。」
然而,柯伯吉在二○二四年五月十一日投書《台北時報》的評論文章,引發台北方面的不安與反彈。他在文中建議:「台灣將國防支出提高到GDP的五%應該是基本門檻。事實上,如果台灣的安全與自主權危在旦夕,為什麼不投入十%呢?」這項建議後來被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川普,在二○二四年十月十一日的一場演說中加以引述。
提高國防開支佔GDP的比例,無疑是一項引人注目的指標,台北確實有必要這麼做。與此同時,台灣也可以向其合作夥伴提出其他衡量標準,更有效地運用美國軍事資源,取得決定性的短期軍事能力,從而嚇阻中共,降低戰爭的風險。
例如,如果台灣選擇採購或共同生產六千枚精準導引巡弋飛彈,將會令其合作夥伴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如果能夠以相對低廉的成本取得這些飛彈,他們應該也不會有異議。
一家美國新創公司Mach Industries正在開發一種巡弋飛彈,以滿足美國陸軍對射程一八○英里(約二九○公里)垂直發射次音速巡弋飛彈的需求,這種飛彈具備「地獄火」(Hellfire)反坦克飛彈的精準導引能力。
然而,Mach Industries最大的優勢,在於其批量生產的成本目標。據報導,前述巡弋飛彈的單價僅約十萬美元。換句話說,採購六架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F-35B短場起降第五代戰機(單價約一.一億美元)的成本,可以讓台灣取得六千枚巡弋飛彈,用於打擊大批解放軍登陸駁船的登陸橋與承載纜繩、數百艘入侵渡輪,以及解放軍空降與空中突擊部隊的登陸區。
為了解決影響其他美國武器對外軍售的生產延誤問題,華盛頓應該考慮批准將關鍵武器的生產轉移至台灣,包括上述巡弋飛彈,以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射程一千公里的精準打擊(PrSM)彈道飛彈。
此外,低成本的武器解決方案還包括雷射導引空對空飛彈,用來對付中國空軍的大批無人機(UAV);這類飛彈的成本遠低於目前居於主導地位的雷神公司(Raytheon)AIM-9X空對空飛彈。此外,新型無人戰機、長程/長滯空無人機能夠更有效協助飛彈鎖定目標,大型無人水面作戰艦則可突破解放軍對台灣的海上封鎖。
台北應該意識到,華盛頓內部普遍認為台灣必須大幅增加軍事開支,但同樣重要的是,華盛頓也應該關注是否有機會能夠協助台灣籌獲決定性的短期戰力,尤其是在這些軍備能夠以較為低廉的成本取得的時候。
(作者費學禮為美國智庫「國際評估與戰略中心」資深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