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鴻達
中國在房地產泡沫破滅後,購買力消失,各行各業陷入削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整個社會內捲情形嚴重,還不斷對外輸出。內需不足,只能用出口來衝刺GDP數字,中國出口近年因此持續快速成長,將國內問題變成國際問題。
二○一八年關稅大戰以來,中國透過生產線外移等辦法,使得出口不但未下降,反而快速上升。出口每年大幅成長超過一五○○億美元,但進口只小幅增加約一五○億美元,因此貿易順差持續累積中。若沿續趨勢,到二○三○年中國製造業佔全球比重恐達四十二%,不僅美國受不了,對歐日也是相當大的衝擊。
這才是川普二.○關稅戰要鎖定的問題,迫使中國停止出口補貼,不再內捲輸出,讓全球有一個較健康的貿易環境。川普在第一屆任期的關稅戰,目標只鎖定中國,執行下來雖然衍生許多問題,但基本上對於抑制中國還是產生相當大的效果。較可惜的是川普目前關稅戰的戰線拉得太廣,特別是預告四月二日將公開的全球「對等關稅(reciprocaltariff)」計畫。該計畫將因為太複雜而難以落實,失去焦點而讓中國喘口氣,全球經貿環境更惡化,更嚴重的是得罪許多盟友。
川普第一屆任期對中國發動關稅大戰,對中關稅從三%調高到十九%,拜登任內大致延續政策。為避開美國的高關稅,許多業者將生產線移到東協、印度與墨西哥等地。因此美國的最大進口國已從中國變成墨西哥,中國貨在美國的占比也從廿一%降到十三%。同時東協與印度對美國的出口快速升高,供應鏈的轉移,也讓中國喪失龐大的就業機會。此次川普重返白宮後,馬上對中國再調高廿%,新關稅來到四十%左右,這一部分問題不大。
唯一要修正的是積極協調墨加等國,與美國採同一陣線,形成關稅同盟,共同提高對中國的關稅,以避免中國貨品鑽漏洞,到該國「洗產地」。所有跟美國在同一國防保護傘下的國家,都應該採取跟美國一致的對中國經貿政策,發揮集體力量迫使中國做出經濟體制改革。若不願加入美國陣營,再課高關稅,如此正當性會更高。
(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穩定中心主任)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