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琪
日本政府首次針對中國可能對台發動武力攻擊之情境,公布「緊急狀況疏散避難令」草案,預估六天內撤離沖繩等南方島嶼約十二萬居民。代表日本國防政策的重大轉向,也讓台灣社會重新審視我們對「戰爭風險」的認知與應對準備是否足夠。
長期以來,台灣對兩岸緊張情勢的討論,多數停留在政治立場與軍事硬實力的層次,但面對鄰國如此具體的「戰時民間對策」,台灣社會是否有能力進行等量齊觀的準備?我們有沒有疏散計畫?有沒有針對高密度都會區設計應變演練?是否僅僅寄望「戰爭不會真的發生」,便忽略了即便是短時間的局部衝突,也將造成極大衝擊。
日本避難計畫,從民航機動員、海上自衛隊協助轉運,到針對高齡者、病患等脆弱族群的特別安排,層層精密設計,展現出強烈的「預防性國安思維」。反觀台灣,在過往多次軍演中,雖曾納入民防疏散、物資儲備的設計,但多流於形式,民眾參與度低,警覺性不足。學校、企業、社區是否了解在突發戰事下的逃生路線與物資應急?這些是整個政府體系與公民社會都必須參與的集體工程。
事實上,台灣社會比起日本面臨的挑戰更加嚴峻。一方面地狹人稠,北部大都市人口密度極高,一旦發生空襲或基礎設施中斷,可能造成大規模恐慌與混亂;另一方面,許多偏鄉地區醫療、交通資源原已匱乏,在緊急狀況下更難即時應變。如果今天不是沖繩要疏散,而是澎湖、金門,甚至台灣本島局部區域,政府有沒有能力在四十八小時內調配足夠人力與交通工具?若無,現行政策要怎麼調整?中央與地方政府如何協同?相關預算、演練、教育是否能制度化,才能真正將「戰爭風險管理」從紙上計畫轉為可實踐的國安防線。
更值得關注的是,日本民眾深層討論:政府願不願意把人民的生命擺在最優先的位置?這個問題同樣適用於台灣。當我們討論兵役延長、軍購預算、甚至戰略模糊與清晰的外交政策時,我們有沒有同步關心到「平民怎麼辦」?是逃?是守?是等待?要讓全體國民在危機來臨時知道「我該往哪裡去」、「我該帶什麼」、「我該聽誰的」,而不是等到第一枚飛彈落下,才發現我們毫無準備。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政府的行動並非危言聳聽,而是為了一個極端情境,所做出極其理性且務實的準備。
台灣應該學會從「危機管理」的角度重新思考國安政策,而不是停留在軍事競賽的層次。台灣不是沒有能力,而是還缺乏一個將「全民生存」視為國防核心價值的決心。從今天起,我們或許該開始問自己:我們準備好了嗎?
(作者為台北市民)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