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哲廷
某種意義上,海底電纜是一種被遺忘的存在。它們躺在海床上,與陽光隔絕,數千公里之外的人類世界正以它們為基礎運轉,卻幾乎沒有人會意識到它們的脆弱。
然而,這條看不見的動脈,正在成為戰略博弈的新焦點。
中國近期發展的海底電纜切割技術,像是一道隱形的刀鋒,輕易地劃開了既有的通訊秩序。過去,這類技術往往被視為冷戰時期的產物,是某種被深藏的秘密,如今它再次浮出水面,帶著更細緻的工藝、更具針對性目的,潛伏在世界的資訊網絡裡。
我們如何衡量這種技術的重量?
在一個全球化高度依賴數據流動的時代,超過九十五%的國際數據傳輸仰賴海底電纜,金融交易、軍事通訊、雲端運算⋯,這些日常生活的背景機制,沒有一項不依賴它們。掌握切斷電纜的技術,不只擁有破壞能力,更意味著擁有控制世界資訊流動的權力。
美國國務院曾經警告,未來戰爭將不只是發生在戰場,而是在基礎設施上展開。能源、電網、通訊,這些無形的領域才是真正的制衡點。中國正在這場無聲的較量中布局,讓海底的連結變得不再可靠。
長期以來,國際資訊基礎設施的主導權掌握在美國與歐洲國家手中。以美國為例,科技巨頭主導著海底電纜的鋪設與維護,這意味著數據的流動路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特定國家的利益。
但這樣的局面,正在被打破。
中國透過「數位絲綢之路」計畫,積極投資全球海底電纜建設,現在更進一步掌握改變規則的能力。這不僅是市場競爭,更是資訊秩序的重組:當衝突發生,誰擁有切斷電纜的技術,誰就能決定哪些資訊能流通、哪些世界將被孤立。
如果將視角轉向台灣,局勢顯得更加微妙。
台灣是亞太地區的通訊樞紐,南方澳的海底電纜連接著亞洲與美國,是全球最重要的數據節點之一。它的戰略價值不僅僅來自於半導體產業,還來自於它所掌控的網絡。
有學者指出,在現代戰爭中,切斷海底電纜是低成本、高影響的策略。一場未來的衝突,可能不需要傳統的軍事手段,就能讓台灣陷入無形的封鎖。這種戰術幾乎無法察覺,直到通訊突然中斷,人們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
冷戰時期,美國曾有「海底電纜監聽計畫」,試圖透過潛水器監測蘇聯的通訊。今天,美軍也被曝擁有能夠破壞海底電纜的潛艇技術。
未來的戰爭,或許將不再以飛彈、軍艦為象徵,而是透過更深層次的控制來改變戰局。
資訊就是世界的血液,而海底電纜,就是它流動的動脈。
當技術的刀鋒劃開深海,屆時世界仍是我們熟悉的那個世界嗎?
(作者是詩人,自由工作者)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