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多數中配與台灣人相處和睦 台灣社會不可能「納粹化」

◎ 張經偉

拒絕武統中配、有條件恢復局部軍法審判…絕非某些人宣稱的「納粹化」。事實上,台灣「社會」也沒有那個趨向。

是的,社會,而非政府。德國的轉型正義是舉國反省,而不只是豎立幾個納粹高官的跪像,是此道理:許多猶太人被送進集中營,並非希姆萊的黨衛軍清查戶口,而是德國民眾舉報鄰居是猶太人。仇恨猶太與其說是政府政策,更像是社會趨勢,理由也很生活化:「財富」與「人際關係」。

「仇猶」跟「仇富」很接近:猶太人大多富裕,經濟大蕭條的震盪後,中下階層觀看猶太富豪時的「相對剝奪感」更為強烈。許多德國民眾檢舉猶太鄰居,是渴望殺其人、瓜分其家產。此為「財富」理由。

你我的學生時代,多少有過令人遺憾的這般光景:被大家排擠的同學,常會再去大力排擠「更被大家排擠的另一個同學」,以此彰顯自己與大家同仇敵愾、是大家的一份子、該被大家接納…因德國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德裔人士一戰後在歐洲四處被敵視,他們於是更加敵視猶太人:在歐洲已被敵視千百年的族群。此為「人際關係」理由。

回到當今台灣之「財富」與「人際」:中配新移民豈是頂端富裕族群?你我應該心照不宣:會與中配、越配…成婚的台灣男子,往往不是經濟最強勢。又,「中配新移民」這個族群出現之前,哪個族群最可能在台灣遭到敵視?應該是我這個族群吧(我算半個外省第三代),但中配新移民豈有被我等排擠?且讓我們思考:除了亞亞、小微、恩綺這幾個發言支持武統的中配,台灣還有數以萬計的中配新移民,不是都跟左鄰右舍和睦共處嗎?

明瞭德國納粹化之社會趨勢後,反觀眼下台灣社會,即知所謂台灣走向納粹化之謬論。

(作者是清大歷史碩士、中學社會科教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