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鈺婷
人們關注流浪動物與野生動物,甚至好心餵食,希望幫助牠們度過難關。其實,餵食不但可能讓動物陷入更大困境,還可能對環境與生態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
台灣的流浪犬貓問題日益嚴重,數量遠超過社會負荷範圍。許多人以為餵食能暫時解決飢餓問題,但這只會讓牠們繼續在街頭繁殖,導致更多犬貓流離失所。況且遊蕩犬貓會捕食騷擾鳥類、蛙類及小型哺乳動物,對本土野生動物構成巨大威脅,導致生物多樣性衰退、破壞生態平衡。
與其餵食造成不斷繁殖,不如支持政府的收容與認養計畫,讓牠們獲得真正的家,從而減少流浪犬貓數量,才能從根本解決。
野生動物也是許多人的「愛心」對象,但野生動物的最佳生存方式,是在自然環境自行覓食,而非依賴人類施捨。近年登山步道、風景區的猴群、松鼠、鳥類,因遊客餵食而改變行為模式,發展出向人類索討食物的惡習。
餵食導致動物不正常激增,擠壓其他物種生存空間,破壞生態平衡,且改變野生動物的行為,讓牠們傾向接近人類,增加狂犬病或共通疾病散播風險,還可能造成人與野生動物的衝突。
關心動物就要改變思維,讓動物適得其所。犬貓是人類的伴侶,應不棄養、不放養,支持絕育、收容與認養計畫,讓牠們擁有一個家。野生動物則屬於大自然,應不捕捉、不驚擾,讓牠們保持原始的習性,確保生態平衡。當真重視動物福祉,「不餵食」才是真正的溫柔,讓我們一起「愛無餵」吧!
(作者是公務人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