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有錢勿亂發 莫債留子孫 國債將達六兆 稅收應優先減債還本

◎ 魏世昌

財政部日前公布,二○二四年全國稅收超徵金額達五二八三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如何運用這筆稅收,成為朝野關注焦點。國民黨主張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以直接回饋民眾,但此舉是否符合國家長遠利益?從財政穩健的角度來看,將超徵稅收優先用於減少債務,才是更審慎且具前瞻性的選擇。

許多民眾誤以為稅收超徵代表政府「多了一筆額外收入」,事實上並非如此。超徵只是國家實際收到的稅收超過所編列的預算數,並不代表國庫充裕。依財政部數據,蔡政府二○一六年上任時,中央政府債務餘額為五.三九兆元,預計今年將增至六.○一兆元,每年光是利息支出便高達數千億元。若將超徵稅收用於普發現金,短期內雖能帶來消費刺激,但對財政體質毫無助益。相較之下,將這筆資金投入償還債務,則能有效減少未來的利息支出,提升政府財政運作的靈活度。

主張普發現金的論點,通常基於「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概念,然而這種一次性的補助,無法解決經濟結構性的問題。若政府財政長期不穩,未來可能被迫加稅或削減公共支出,最終受害的仍是全民。相較於短暫的現金補助,將超徵稅收用於減債,能為政府釋放更多資源,投資於公共建設、教育及社會福利,進一步提升國家競爭力。

許多國家都面臨高額國債的問題,財政管理不當甚至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經濟危機。近年來,全球經濟環境變化劇烈,利率上升可能推高政府的融資成本,若不趁目前財政狀況相對穩健時積極減債,未來財政壓力恐將進一步惡化。此外,降低債務還能提升政府信用評等,減少未來融資成本,使台灣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超徵稅收的運用,攸關國家財政穩定與未來發展,政府應避免短視近利的財政操作。與其選擇普發現金,不如優先減債,確保未來財政彈性,並透過適當的公共投資,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財政健全才是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石,唯有審慎規劃,才能讓未來世代不必承擔更沉重的財政負擔,讓台灣經濟更加穩定可持續。

(作者是工程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