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靖凱
在當前的美國經濟局勢下,筆者預測川普將不會採取救市行動,甚至可能樂見股市下跌。背後的戰略意圖,是為了逼出過去四年流入股市的炒作資金,迫使資金回流至實體經濟的生產活動。
為達成此一目標,川普政府可能對主要貿易夥伴課徵高額關稅,以遏制資金外流,並進一步鞏固美國本土產業。當被課稅的國家面臨出口受阻、經濟表現受挫之際,股市自然會缺乏獲利空間,投資者也將難以在海外市場尋求高額報酬。在這樣的政策壓力下,流出的炒作資金將無處可逃,只能選擇留在美國,轉向實體經濟投資。
川普的經濟戰略意在透過強化本土供給能力,以抑制物價上漲,減輕通膨壓力。當製造業擴張、工廠增多,自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進而促進國內經濟活力。這一切措施的核心在於,不依賴政府補助或撒錢救市,而是透過政策設計以引導市場機制自發調整,讓經濟結構自然朝向更穩健、具韌性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政策思路,與雷根時期推行的「供給面經濟學」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川普信奉的是強化供應鏈、鼓勵企業自主投資,並以內部減稅、減少外部依賴為手段,推動美國經濟自我強化。與雷根不同的是,川普的政策更深層地融入戰略安全考量,著眼於打造一個「準戰爭經濟體制」。
準備戰爭,必須有穩健財政、完備生產鏈與堅固經濟基礎。為此,美國必須減少貿易赤字,限制外債擴張,並確保製造業回流國內。這不僅為確保戰時供應鏈安全,也為在平時增強經濟自主性。從這個視角來看,任何試圖以補貼或短期刺激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的分析,恐怕都未能掌握政策走向。川普追求的是長遠且戰略性的經濟布局,而非短期救市措施。
未來若看到美國股市波動,或貿易政策進一步強化,不應單純解讀為經濟政策失誤,而應理解為川普政府正在推動的結構性改革。這套改革或許短期帶來市場震盪,長遠來看,卻可能為美國經濟帶來更堅實的根基,並強化其在全球戰略對抗中的主動權。
(作者是公務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