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罷免伍麗華:政黨鬥爭下的原住民代表權危機

◎ 邱孟玲(Malas Takisdahuan)

一、罷免的真正目的:削弱原住民政治代表權

中選會近日公佈罷免立委伍麗華的第一階段連署結果,顯示有高達一○一七份無效,甚至有一八九份連署竟是死者,其合法性備受質疑,更顯示它並非出自民間自發,而是國民黨高層政治操作的「精準罷免」。

據伍麗華說法,針對她的罷免案,從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點名開始,再由國民黨黨中央動員黨內所有原住民議員與黨務人員,強制分配責任「交作業」,目的就是要減少原住民在國會的席次。必須高度警覺,依選罷法,原住民立委一旦被罷免,將「無法補選」,原住民的政治代表權勢必因而遭削弱。

二、連署疑點重重:罷免案的合法性問題

中選會數據顯示,第一階段連署有大量問題:一八九份死亡者連署:顯示可能有人偽造連署,甚至涉及偽造文書罪。有四四三份戶籍地址錯誤、一一二份姓名錯誤、七一份身分證錯誤,顯示連署品質低劣,有可能直接抄寫黨員名冊。選委會若深入查核,可能揭露更大規模違規。

然而,罷免方居然迅速補件,短短幾天就補足一四○○份連署,這背後動員手法令人懷疑,這是民意展現,還是政黨機器操作的結果?

三、立法院的「選制突襲」:為罷免鋪路的政治計算

在罷免案進行的同時,立法院突然排定「原住民補選機制」的協商。這項討論本應在去年七月就進入實質審查,但當時高金素梅擔任召委時,選擇優先處理選罷法罷免條款,而犧牲原民補選的討論。國民黨如今才發現「原住民立委被罷免後無法補選」的問題,才緊急開啟討論,顯然是為了確保罷免伍麗華的「政治利益最大化」。如此操作,已非「民主機制運作」,而是「為政黨利益修改選制」的證明。

四、這不只是伍麗華的罷免,而是原住民政治權利的存亡

針對伍麗華的罷免一旦成功,國會原住民代表權更被削弱。現行制度下,原住民立委被罷免後無法補選,代表族群政治參與的空間將直接縮減。且國民黨將建構模式,凡是立場不同的原住民立委,未來可能被相同手段清除。原住民選制的不公平現象被凸顯:不在籍投票問題、山平原的不公平分類、票票不等值等問題,若不趁此機會改革,未來原住民選舉仍將淪為政黨鬥爭的工具。

五、我們該怎麼做?

面對這場不公平的罷免行動,原住民社群與支持公平政治的公民社會須團結應對:揭露罷免案的真相,這場罷免並非為展現民意,而是國民黨透過政黨機器操作的鬥爭,我們應透過媒體、學界、社會運動等多方揭露其政治算計。監督連署審查程序,若有違法行為應提告,對於大量死亡者連署、偽造簽名等問題,應透過法律追究責任,以防類似情況重演。促進原住民選制改革:這次事件凸顯了原住民選制的缺陷,應趁此機會推動「不在籍投票制度」「公平選區劃分」等選制改革,確保原住民政治代表權不再被犧牲。

(作者是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布農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