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日韓競爭者羨慕台灣/台積電美國擴廠的一舉多得

◎ 汪志堅

一九九○年代全球化興起,「比較利益」成為經貿主軸,美國專注技術與創新,製造業外移,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台灣則在美國協助下發展為「半導體王國」。此一模式導致美國基層工作減少,產業空洞化。川普於是推動「製造業回流」,並以關稅手段取代自由貿易,改變全球經貿格局。面對變局,台灣政府積極因應,推動「境外關內」政策,協助企業赴美投資,確保競爭力。部分人士卻抹黑政策,甚至指控經濟部「變成美國經濟部」,但這種說法都毫無根據。

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全球供應鏈變遷下的必然決策,市場普遍正面評價,日韓競爭者更投以羨慕目光。然而,部分人士一貫親中立場或對全球產業變遷缺乏理解,謬誤批評政府「狀況外」。事實上,台積電是上市民營公司,投資決策獨立運作,政府僅提供協助。即使二○三○年後,台積電仍有八成產能留在台灣,赴美、日、歐投資總產能不超過兩成,「掏空台灣」之說純屬無稽。此外,美國政策已改變,今以關稅優惠取代補貼,選擇赴美設廠,就可避免高關稅。

隨著國際環境變化,領導者須審慎應對,不能固守過去的自由貿易思維。各國關稅壁壘重現,美國不再鼓勵產業外移,台灣產業布局也應調整,以確保競爭優勢。部分學者仍固守一九九○年代的「比較利益」思維,某前朝部長甚至抱持ECFA時代舊觀念,無視經貿格局已變。也有學者只因曾教過經濟部長就自命權威,僅憑台積電赴美設廠就粗暴要求部長下台,這種言論既倚老賣老,不符時代,更忽略全球經濟新格局。

除了經貿變局,台海安全情勢也面臨挑戰。中共持續軍機、軍艦擾台,實施軍演、切斷海纜,加劇區域緊張。在此背景下,台灣尤須美國全力支持。但親中勢力刻意釋放錯誤訊息,混淆視聽,將中共軍機擾台歸咎為政府「大內宣」,或刪減國防預算,遭美國參議員批評「玩危險遊戲」。這些人對台積電赴美投資的攻訐,也可能引發川普政府疑慮,影響台美戰略互信。因此,台灣不僅應強化經濟安全,更須明確表達親美立場,以確保國際支持。

賴清德總統強調「當前台灣局勢非常關鍵」面對國際經貿與台海情勢變局,台灣應沉著應對,避免陷入無謂爭論。盲目批評無助於國家發展,反而削弱應變能力。國際經貿與安全環境劇變,以往的自由貿易邏輯已不適用,台灣必須靈活應變。面對台海挑戰,我們應團結一致,深化與美國的合作,確保台灣安全與繁榮,讓美國成為我們最堅實的盟友。(作者為台北大學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