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聰榮
罷免運動正在改變台灣的民主樣貌,其核心目標是終結中國滲透、捍衛公民權利。台灣社會掀起罷免運動,針對親中、疑受中國影響的立委發起罷免連署,這場運動是關乎台灣民主存亡的一場防衛戰。中國對台灣展開全方位滲透,欲在不開一槍一彈之下逐步削弱台灣的自主性。罷免運動的核心正是由公民做主,阻止中國勢力透過代理人干擾台灣內政,確保台灣民主不被侵蝕。
中國對台滲透已轉向更細緻操作,經濟利誘、政黨交流、媒體操作及假訊息戰爭。最終要在台灣內部創造出有利中國的政經環境,削弱台灣人民的民主自信,使台灣失去主權與自主決策權。中國長期透過經濟誘因滲透台灣,特別是在地方政治,透過農產品貿易、觀光補助、投資合作,使其逐步依賴中國。譬如某些縣市政府推動的「兩岸農業交流」,表面是經貿合作,實際卻可能淪為中國施加政治影響力的管道。一旦地方勢力與中國經濟深度掛鉤,相關人物便可能成為中國的在台代理人,進而干預政策,甚至影響全國選舉結果。
中國與台灣特定政黨密切聯繫,透過交流建立影響力,進而影響台灣內部決策。譬如部分立委積極參與兩岸論壇,在缺乏透明機制下,私晤中國官員,甚至認同中國的「和平統一」論述。他們在立法院對國安法案、國防預算、資訊安全等關鍵政策投反對票,為中國對台滲透提供便利,嚴重影響台灣安全。中國政府長期透過社群媒體、大型傳統媒體及匿名帳號散播假訊息,製造社會對立與不信任感。中國支持的媒體平台常發布偏離真實的消息以引導民意,使台灣內部陷入分裂對立、影響選舉,讓國人對台灣民主制度產生懷疑,降低對民主價值的信任。
台灣公民正透過罷免機制反抗這股邪惡勢力,透過罷免以移除不適任的政治人物,以確保立法院不淪為外部勢力影響的政策黑箱。
台灣常陷入藍綠對立,但這次罷免行動打破這種模式。這場罷免行動並非政黨之爭,而是民主對抗專制。無論政治立場如何,當立委的行為疑似受到中國影響,或明顯偏離台灣整體利益時,公民都有權利要求他們下台,這與政黨歸屬無關,而是對國家安全與民主制度的基本維護。
台灣的地方政治長期受派系影響,選民往往依賴人際關係或政黨忠誠度以決定選票去向。但罷免行動讓選民意識到,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等待選舉,而是可以透過制度即時糾正政治錯誤。唯有罷免運動成為常態,政治人物才會被迫專注於政策與問政,以求獲得選民支持。
罷免行動提醒台灣需要建立更完善監督機制,譬如加強資訊透明度、限制外國政治捐款、嚴格監管政黨與中國往來。未來應建立具約束力的法律機制,防止中國透過政商關係、媒體與地方派系影響台灣內政。此次罷免行動,將使台灣選舉文化逐步轉型,從藍綠對抗走向以政策與國家利益為核心的民主競爭。
台灣公民正在展現對民主的堅持,也為未來選舉文化奠定新基礎。唯有持續的公民參與,才能抵抗外部勢力的操弄,維持台灣作為亞洲民主燈塔的地位。
(作者是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台灣師大)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