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睦群
台灣基進高雄市黨部執行長楊佩樺,因不滿該黨研議與時代力量結盟,三月二日突宣佈退出基進,並取消二○二六年的選舉規劃。對此,基進秘書長吳欣岱回應,基進在青鳥行動後與時力等各小黨持續互動,但對於選區不互踩未有結論。
二○○五年修憲後的選制確實對小黨非常不利,想設法策略結盟可以理解,但所謂「需要第三勢力」、「我們要走自己的路」等口號在台灣究竟如何實踐?亦只是像黃國昌或柯文哲那樣進行政治詐騙?或許現在已經可以呈現定錨論述。台灣因特殊的歷史淵源與國族認同環境,我們在「統獨(含華獨)」「親美或親中」之間,事實上並不存在所謂的「第三勢力」或「走自己的路」。簡言之,與前者無涉如環保、勞權等議題,小黨確實有發揮的所在,鞭策執政者或最大在野黨之不足。但是在只能「二選一」等大是大非之抉擇下,事實上不存在模糊的空間,這是台灣「第三勢力」的特殊性。君不見仿冒的台灣民眾黨,號稱要走一條自己的路,如今只不過是走到執政黨的對立面,扮演比側翼還不如的跳樑小丑。
台灣政治史上最有資格稱之為第三勢力的政黨,或許只有李登輝創立的台灣團結聯盟。(資料照)
台灣政治史上最有資格稱之為第三勢力的政黨,或許只有李登輝創立的台灣團結聯盟。該黨黃主文前主席明確表示,台聯的創立並非要與民進黨爭奪政權,而是民進黨政府不敢說或是做不好的地方,台聯會抗爭到底,但大是大非之際依舊會歸隊。例如二○○一年民進黨政府通過「金融六法」開啟所謂之「一次金改」,但在台聯的反對下最終暫緩實施;二○○二年台聯反對八吋晶圓技術赴中設廠,與當時執政的民進黨多有衝突,事實證明台聯是對的,也才有今天的「護國神山」台積電;二○○九年台聯反對馬政府與中國簽定的ECFA,其策略與論述比最大在野的民進黨更強悍靈活,不僅喚起社會共識,台聯也因而重返國會。儘管與民進黨在諸多政策意見相左甚至交鋒,但在只能「零和」的投票行為上,除了協調之外,原則上是全力支持。
台聯的起落不在本文的論述範圍內,民進黨後來的戰略確實也對台聯並不友善,但兩黨在議題與政策的競合依舊值得參考。若不從耙梳歷史與深度分析生態與結構,再怎麼高喊「第三勢力」也不過是種無法成事的呢喃。
(作者是北社理事)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