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中原
依國防部組織法明定,國防部文職人員任用,不得少於預算員額的三分之一,即不得少於二○三人;另二○二二年一月全民防衛動員署成立並移撥人力後亦不得少於一九一人;但截至去年八月底國防文官僅有一六六人,距最低法定員額仍不足廿五人,致使二○二三年度人事費預算賸餘數高達二千多萬元。由於文官人數長期未能補足,因此執政黨立委要求國防部探究原因並妥加改善。
高比例人數的國防文官是全球先進國家實施「文人領軍」成功的主要關鍵,也有助於「文人部長」推動軍事革新及重大國防改革工作。
英美法德及日本等民主國家,其國防體系向來進用大量的文職人員,主要目的希望具有不同專業領域的國防文官,都能在「戰略規劃」、「國防政策」、「武器採購」、「資訊科技」、「財務管理」或「後勤補給」等部門,發揮重要功能;並使國防部長在決定重大國防政策、軍事戰略前,不會只聽見軍方將領的片面聲音,也能廣泛聽取基層文官的專業意見,如此國防組織才能走向現代化、法制化,國防政策的制定才能更為周全,且可解決軍事運作的保守弊病。
我國國防體制於二○○二年三月正式邁入軍政與軍令一元化時代,前國防部長湯曜明二○○三年十月曾公開承諾至二○○四年一月廿八日前,國防部會依法律規定,完成二○四員文職人員的進用。然廿多年過去,國防部也歷經三任總統,但進用文官足額的此項法定目標,仍未完成,甚至近年的離職人數均高於新進人數。
立法院與監察院多次提醒國防部要注意文職官員流失的嚴重性。台灣鄰近國家的日本,其防衛省任用文職人員的比例將近百分之百,韓國國防部為百分之七十以上,但我國只規定三成比例的國防文官都達不到,確實有待檢討。
近年來我國在武器裝備的質量雖大幅提升,但軍中違法洩密與共諜案件頻頻發生,有違社會各界與全民期待。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積極推動國防建軍政策及國安法制改革工作,值得國人肯定。由於國防文官任用也是屬於國防法制的重要工作之一,必須落實,如此才能改變國防組織的封閉文化與舊有習性,並能提升行政效率,以及促使軍事業務都能依法行政。
文職官員常年流動率偏高,未能補足法定員額的重要原因,依筆者曾在國防部工作十年並為戰略規劃司所進用的第一位文官經驗來看,就是基層文官工作辛勞但無國防專業加給;高階文官久任一職,卻難有升遷機會,看不到未來希望;雖然國防部組織法規定,一位國防副部長、一位常務次長、參事、戰略規劃司司長、各單位副司長、處長等職務,皆可由純文官擔任;但長期以來,上述主官(管)職位,實際上幾乎大多是由「現役軍官」或「軍轉文職」人員擔任,在升遷管道極為有限下,許多優秀文官感覺不受重視或不被重用,常有退離情形,就不難理解了。
(作者為前國防部戰略規劃司簡任副處長、大學兼任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