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聰榮
台灣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簡稱「四接」)環評近日通過,標誌著我國能源轉型邁出重要一步。該計畫旨在將基隆協和發電廠的老舊燃油機組更新為燃氣機組,以降低碳排放並提升北部地區供電穩定性。此案因環境影響等諸多因素,進度多所延宕。此次環評的通過,無疑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注入新的動力。
協和發電廠自一九七一年動工以來,一直是北部電力的核心樞紐。隨著全球減碳趨勢與台灣能源轉型政策,燃油發電逐漸被淘汰,協和發電廠的機組也陸續退場。台電自二○一七年推動「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計劃將燃油發電廠轉型為燃氣發電廠,並在基隆港旁興建第四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以確保北部電力穩定。
然而四接計畫自提出以來,因環評、地方反對聲浪以及政策變動,導致進度一再拖延。部分環保團體擔心四接可能破壞海岸生態,並發起抗議活動。此外四接的填海造地計畫也引發對基隆港航運安全的擔憂,相關業界人士及團體提出抗議,擔心可能影響基隆港的船舶進出和靠泊穩定度。
在環評過程中,台電多次調整方案,試圖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最初的方案計劃填海造地廿九.二五公頃,後來縮減至十八.六公頃,最終東移方案將填海面積縮小至十四.五公頃,避開珊瑚群聚區域。即便如此,部分環保團體仍對此表示擔憂,認為填海造地仍可能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
此次環評通過,反映政府在能源轉型與環境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的努力。台電表示,協和電廠的更新改建將有助於降低碳排放,提升發電效率,並確保北部地區的供電穩定。部分環保團體如台灣綠黨則批評此舉為「能源政策」及「環評制度」的雙重政策暴力,認為此案未充分考量環境影響。
在全球追求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在供電穩定性與環境永續性之間取得平衡。四接環評的通過,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提供了新的契機,但同時也提醒我們,未來的開發計畫需更加審慎地評估環境影響,確保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維護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
(作者為環保聯盟學術委員,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