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志堅
美國總統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會談不歡而散,對台灣而言,最重要的啟示是必須加強國防,提升戰備,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也。
烏俄戰爭帶來深刻的教訓。二○一四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時,國際社會選擇沈默,烏國未及時強化防衛,使俄羅斯更加肆無忌憚,最終引發全面戰爭。俄方原以為可在三天內攻下基輔,卻陷入三年的戰爭泥沼,顯示有效抵抗的關鍵在於足夠的戰備。硬將烏俄戰爭歸咎於烏克蘭想要加入北約,無法解釋二○一四年俄國入侵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的事實。當時的澤倫斯基還是演員,並非總統,將俄羅斯的入侵歸咎於澤倫斯基的挑釁,實在是時空倒置。
美烏會談破局再次提醒台灣,不能假設任何國家會無償提供協助。川普以「美國利益優先」為考量,台灣若想獲得盟友支持,應思考如何構築互利戰略,而非依賴美方軍援,甚至試圖「佔便宜」。主張美台關係良好便可減少國防預算的論調,既不現實,也極為危險。我們期望美國繼續支持台灣的同時,一定要理解到雙方互利才會是合作的基石。
另一方面,中共軍機與軍艦擾台已成常態,近期更破壞海底通訊電纜、在高屏外海實彈射擊,威脅升級。烏克蘭的經驗顯示,戰爭不僅可能發生,還可能長期持續。台灣必須未雨綢繆,擴增國防預算,具體做法是以特別預算方式,確保未來幾年的防衛資源充足,強化無人機等新興戰力,讓國防大學與各軍事院校都能有更充裕預算訓練國防菁英,並提升國軍訓練,以確保持久作戰能力。以往認為只需儲備幾週的防衛武器,就能等待外援的作法,在烏俄戰爭已被確定並非合宜方案。部分政治人物主張表達善意就能代替軍備,縮節國防預算,更是危險的做法。我們可以表達善意,可以堅持和平,但在同時,一定要有堅強的防衛力量作為後盾。
俄烏雖有歷史淵源,但並不影響兩國的主權獨立。二○一四年,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因親俄立場被推翻,逃亡俄國後請求俄軍出兵,導致克里米亞淪陷。台灣的政治人物必須效忠台灣,類似的歷史絕不容在台灣重演。而且,台灣人民必須理解,國際政治以利益為核心,各國雖支持民主,但仍有自己的選民利益要兼顧。國防終究須由自己負責,唯有強化防衛,使敵人毫無勝算,才能確保台海穩定,防範戰爭於未然。最能確保和平的方式,就是讓敵人有所顧忌。最能廣結盟友的方式,就是讓盟友們都能互利。
(作者為台北大學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