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俊瑋
針對台灣醫療體系面臨的急診壅塞問題,政府提出三項政策:撥款卅億元提升急診給付標準、建立「民眾版就醫指引」、「靈活調度病房與護理人力」以應對醫療人力短缺。但急診撥款卅億若是來自健保總額體制內部調整,而非額外補助,只會是「挖東牆補西牆」,在健保總額不變之下,提高急診給付同時會壓縮其他科別的資源,最終受害的仍是醫病雙方。
台灣醫護人員長期處於低薪高工時、高壓高風險的環境,薪資成長跟不上通膨,工作量卻持續增加。若真想解決急診壅塞,應正視醫護人力不足問題,虛構財務調整只能掩蓋問題。
面對醫護人力短缺問題,需要的是增加人力、改善待遇,但政府卻以「靈活調度病房與護理師」回應,事實上,人力早已被調度到極限,所謂「靈活調度」只是壓榨第一線醫護,讓超時工作的護理人員負擔更重,甚至影響醫療品質與病患安全。
因護理人力不足而導致許多醫院的病房關閉、急診壅塞,就算政府加快病床調度,但缺乏護理人員,病床再多也無法開放。政府必須提升護理人員待遇、減輕工作負擔,單靠人力調度無法解決問題。
政府欲透過「民眾版就醫指引」引導患者適當就醫,以減輕醫學中心負擔,但分級醫療的核心並非民眾不理解,而是缺乏有效的誘因與約束。許多民眾直奔大醫院,若只靠宣導,而無實質限制,則形同虛設。解決方案應是調整健保支付機制,對未經轉診即赴醫學中心門診或急診的患者提高部分負擔,甚至直接限制輕症患者進入醫學中心,才能落實分級醫療。
此外,台灣醫療體系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健保總額制度使醫院的收入受限於政府分配預算,而非市場供需。在總額不變之下,醫院只能透過增加服務量以維持收益,導致醫護人員工作負擔加劇。當醫療人力被壓榨,許多醫護人員選擇轉往自費醫療,甚至離開台灣,造成更嚴重的人力荒。
政府必須逐步終結健保總額制度,改採彈性支付機制,允許醫療機構在健保支付外提供合理範圍內的自費服務,確保醫療資源永續發展。
台灣醫療環境的惡化,應從提高醫護待遇、強化基層醫療、調整健保支付制度入手。若不改變制度,台灣的醫療困境只會加劇,人員流失、人力不足問題將持續惡化,讓醫療體系陷入更深危機。
(作者是皮膚科助理教授)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