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明輝
美中緊張態勢持續升溫,台灣問題是潛在衝突核心。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發表《思考與中國的持久戰爭》,解析美中戰爭可能呈現多種樣貌,設想從代理人戰爭到直接衝突的九種可能戰爭場景,其中兩種與台灣直接相關。
場景一「全球(非核)飛彈對決」,中國試圖封鎖台灣,擬發動兩棲登陸戰。在美國介入後,戰爭陷入僵局,雙方損失慘重,無法透過傳統軍事手段分出勝負。川普對中國本土發動象徵性攻擊,以示決心,中國則對美國本土做出類似回應。因雙方都缺乏足夠傳統戰力來徹底擊敗對手,戰爭轉向意志較量,利用飛彈互轟對方基礎設施與文化地標以施壓。雖不涉及核武,卻是經濟與心理的長期消耗戰。台灣面臨極大壓力,國內基礎設施因飛彈襲擊而受損,長期戰爭對能源與物資供應構成挑戰。因此,台灣必須強化反飛彈防禦系統,提高戰時補給的自主能力,並在長期消耗戰中確保盟國繼續支持。
場景二「雙重封鎖與台北空運」,中國從空中與海上實施封鎖,欲逼台灣接受「被統一」。美國大規模空運補給台灣,規模甚於一九四八年柏林空運,且聯合盟國施壓中國,試圖封鎖南海石油運輸,削弱中國的經濟與軍事能力。這種低強度但高消耗持久戰,考驗軍事能力及各方經濟韌性與戰略耐心。台灣的生存關鍵不僅在於軍事防禦,更在於長期資源供應與民間社會應變能力。一旦戰爭拖延,無論軍力消耗或經濟壓力,都可能改變台海乃至全球戰略格局。台灣須強化自身戰時補給能力,確保自身供應鏈韌性以應對長期封鎖。
蘭德報告指出,傳統上,美國往往假設戰爭應迅速結束,但新興戰略環境與技術變革可能導致戰爭大幅延長。無論在傳統軍事能力、經濟競爭或戰略耐心,美中雙方都無絕對優勢,戰爭可能演變為長期僵持。在台灣問題上,美中都無法在短期取得決定性勝利,衝突的持久性可能遠超乎預期。且戰爭初期的決策將對後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無論是中國選擇封鎖、美國決定提供補給,或雙方發動象徵性攻擊,都可能使戰爭演變為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持續對抗。
技術發展也改變戰爭形態,人工智慧、無人機戰術、網路戰等新興科技應用,使未來戰爭大不相同。新科技不僅提高戰爭的持久性,也讓衝突變得更難以預測。台灣須在此背景下做好準備,確保自身防禦體系能適應現代戰爭挑戰,並透過與盟國合作與技術創新,在未來可能發生的美中持久戰,維持戰略韌性。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