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啟濃
大學學測成績公布後媒體大肆報導績優學生,但各界談論學生成績時,更應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有個故事,一對父母常拿孩子的成績跟同學比較,終於,孩子反問父母「你們的月薪有多少?我有拿你們跟其他家長比較嗎?」成績並非一個人的全部,不應用它來論斷孩子的價值,而應更重視培養孩子未來的生活適應能力。
筆者在山居小城生活廿多年,學生畢業後,大多沒有回小城工作或生活。反倒是成績不理想的,早早就進社會,習得一技之長,投身基層勞動人力,比較會留下來。
汪笨湖的小說「草地狀元」正是描述這種社會現象。小說強調的,正是反對用學歷論斷人的價值,作家諷刺愛慕虛榮的人生,肯定留在鄉村的農夫,他們踏踏實實的敬天愛土,付出勞力辛苦工作,只要肯努力,也能開創一片天,成為「草地狀元」。
我們購物,接受賣場收銀員的服務,倒垃圾,感謝清潔隊員辛苦付出。這些人跟我們日常生活最密切,如同空氣,沒有感覺它的存在,卻是每天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教育不應只強調培養菁英,更應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獨特,重視多元智慧的適性發展,尊敬「職業神聖」,讓人人都能生活得有自我價值。
(作者是教育人員 )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