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全台急診室爆滿、醫護人力吃緊,導致急重症病患無法及時獲得適當治療,高雄一名病患急須住進加護病房(ICU),卻因南部已無床位,一路往北尋找醫療資源,抵達雲林時,病況惡化至敗血性休克,經搶救仍不治。此事突顯醫療體系的瓶頸,尤其是急診與住院病床分配問題,嚴重影響病患存活機率。
台灣的急診壅塞問題,涉及醫療體系多層面的結構性困境。由於護理人力短缺,導致醫療院所無法開放足夠病床,需要住院的病患因而滯留急診室,形成「出口阻塞」現象。護理人員離職潮則讓問題雪上加霜,有護理師曾連續工作十六小時,高工時、高壓力環境引發職業倦怠,進而離開醫療體系,形成惡性循環。當護病比嚴重失衡(目前已達1:10甚至1:20),醫護人員無法提供足夠照護品質,最終影響治療成效。
急診室的壅塞問題根源在於住院床位供應不足,但現行健保制度暨醫療管理模式,使得醫院更傾向於預約住院患者,而非從急診收治病人,導致急診病患等待過久,甚至錯失最佳治療時機。政府建議輕症病患應去診所或社區醫院就診,現實情況是,地區醫院同樣人滿為患,部分醫院甚至關閉部分病房,病人無論轉診或入院都舉步維艱。
解決急診壅塞問題,必須多層面同步改革。政府應加強護理人力的培育與留任機制,提高護理人員的薪資與福利,改善工作環境以降低離職率。其次,應重新評估住院病房的分配制度,確保急診重症患者能優先獲得病床,而非僅依賴預約住院系統。健保給付機制應適度提高急診與加護病房的給付標準,以確保醫院願意投入更多資源在急重症患者的照護。最後,應促進醫療區域聯防機制,使各地醫院能更有效率地調度病床與醫療人力,避免患者在醫院間輾轉,最終因延誤治療而喪命。
台灣的醫療體系被譽為亞洲最優秀之一,若不從根本解決醫療資源分配問題,未來台灣的醫療體系可能會迎來更嚴峻的挑戰,未來若遭遇更大規模的傳染病或突發事件,台灣的醫療體系恐難以負荷,屆時將引發公共健康危機。
(作者是台大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