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卿
攸關我國能源轉型,確保電力供應無虞的台電協和發電廠改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案),即將於明(廿六)日進入環評大會審查。由於本案在初審會時正反兩方攻防激烈,這次大會環境部為維持會場秩序,將限制列席人士發言時間及人數,登記發言人數若超過將採抽籤方式。此做法遭環保團體痛批是限縮民眾發言的權益。
環境部的主秘說,環評不是全民公審,是否通過並非看聲量大小,還是要回歸到環評委員的專業與獨立來審查和判定,這個說法很有道理。關心開發案的民眾或團體,列席會議發言目的,無非是提出贊不贊成開發的理由,爭取環評委員的認同。但我們經常看到很多持反對立場者,往往情緒性發言,甚至大肆咆哮,如此徒增惡感,更不具說服力。
因此,即使讓列席人士做毫無限制的冗長發言,也等於是對環評委員做疲勞轟炸,欲期待環評委員聽取這些意見後,客觀做出決定,其實是苛求。
本案在初審會時是以「建議通過」及「不同意開發」兩案併陳方式提交至環評大會,也就是說,尚有部分初審委員存有疑慮,並非如部份環團人士指稱的保送過關,所以決戰點是在環評大會。
既是環評大會,就應針對之前初審會議時,作成通不通過兩項建議的理由,再依開發單位陳述的事實資訊作客觀討論。重點是檢視開發單位對各方於初審會議時所提出的質疑,是否已有完整且具說服力的補充說明。除非另有新發現的重大事實或科學證據,不宜再無端生出各種枝節問題,否則永遠沒完沒了。而開發單位也必須忠實回覆,對各種可能的替代方案,是否確已作過評估比較。這才是環保團體與現場發言者應聚焦的重點,而非反覆重述在初審會時提出的內容。
環評既不是全民公審,更非零和遊戲,更不可如同司法判決般一翻兩瞪眼,而是藉由充分溝通討論,要求開發單位須採取對環境最友善的開發行為,能否通過的關鍵,其實取決於開發單位是否可接受這些要求。因此即使環評大會通過了,仍有「回覆意見確認」這一關。讓會議中各項問題都一一釐清確認才算正式通過。開發單位承諾辦理的事項,也須明載於環評報告書,以供後續查核。
四接案是眾所矚目的開發案,環評委員的壓力想必很大。環評委員都是頗具聲望的專家學者,應該都可秉持客觀的事實,作出建議結論,而非懼於外在壓力。
(作者從事環保服務業)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