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教育部令人激賞的舉措

教育部針對中國假教育學術之名行統戰之實,終止承認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及北京華文學院三所學校學歷。 (記者林曉雲攝)教育部針對中國假教育學術之名行統戰之實,終止承認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及北京華文學院三所學校學歷。 (記者林曉雲攝)

教育部上週四宣布,禁止與中國三所大學合作交流,學歷不予承認,並協助已在校學生轉學。教育部的措施,基於華僑大學、暨南大學及北京華文學院,由中國共產黨中央統戰部直接管轄,肩負包括對付台灣的統戰任務,不是一般大學。此一宣告,在中國對台灣無所不用其極的統戰攻勢中,合情合理,值得讚賞;批評者如黃國昌喊出「學術歸學術、教育歸教育」,純屬無知或別有用心,不值一顧。

中國這三所大學,不論其過去教育學術表現,二○一九年改隸中國共產黨中央統戰部之後,辦學宗旨、學校經營及人才培育改以統戰為先,擔負為政治服務任務,與國際認可的大學學術屬性大相逕庭。教育部終止承認這三所學校,是針對中國假教育學術之名,行統戰之實的適切之舉。同時,這一決定不溯及既往,持過去相關學歷者不受影響,已在學者有救濟措施;有意去中國的台灣學生,仍另有經承認學歷的一百五十四校可以選讀。批評者朱立倫之流所謂「搞對抗」或「妨礙教育交流」,都屬無稽。

面對中國脅迫的台灣人,只要從曾就讀廣州暨南大學的台灣政客名單,即可看出該校配合共產黨統戰的事實。中國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有該校國際關係博士班學歷,被視為國會亂源,近日猶偷偷摸摸有中國香港行卻自稱「代表台灣中央政府」,最為突出。同黨的立委萬美玲、中常委邱素蘭、台東縣議會副議長林琮翰、前任新北市議員鄭世維都有該校學歷;曾與郭台銘搭檔角逐正副總統的賴佩霞亦屬之,顯見該校培植畢業生回台灣當公職人員、選民代的著力甚深。同樣地,華僑大學畢業的創作歌手陳柏源說,台灣學生畢業後有的當公職、選民代,還有的藏身為中國做對付台灣文宣或地下黨工作。

從而,只以正常學術或教育角度看待統戰部轄下大學,說當事人無知,是最客氣的說法。誠然,成立於二十世紀初期的暨南大學,原有一定學術地位,一旦改隸共產黨統戰部,學術為政治服務屬性掛帥;該校教職員干預二○一九年香港區議員選舉、入學審查針對香港學生,即為其例。同樣負有對台灣統戰任務的政治性超越教育,我國把年輕學子繼續送入該校就讀,形同戕害正常人格培養,自殘國家社會。

暨南大學的質變,反映共產黨一黨專政社會,學術機構也難逃配合政治任務,中國假學術交流之名對台灣統戰,該校即配合負起對台灣學生洗腦、培植台灣內部親中勢力。統戰這一味,共產黨視為對付非同黨者的利器,近年對台灣尤無所不用其極地進行。從共產黨慣見手法看,此一對付台灣的工作本質就更清楚。

毛澤東總結共產黨鬥倒蔣介石而席捲中國,曾指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為其「三大法寶」。共產黨中央成立統戰機構,始自一九三○年代國共鬥爭,歷經改組重建。二○一八年三月黨國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黨中央統戰部統一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宗教及僑務工作,並加強對台灣統戰工作。統戰部門職能是「處理共產黨與非共產黨精英人士的關係」,即包括內外有社會、商業、學術影響力的個人或團體,爭取支持或為其所用。統戰部主要工作,包括宣傳、控制海外中國學生、在華人和外國人招募間諜及長期隱蔽活動,兼以建立其軟實力或銳實力。

按此目標,有如台灣人所見,台灣學生申請中國大學就讀,錄取條件和名額經特別安排及保障,有些還採取「專班」方式,吸收中國台商、公眾人物及特殊背景而有統戰價值者為其重點。如此為統戰而大開方便之門,台灣有些政客「洗學歷」或追求學術加持者,為其吸引,共產黨自樂於配合,以產製「愛國統一力量」,對台灣遂行統戰、滲透。

統戰之為用,不論滲透顛覆活動、挫折民心士氣、勾結親中同路人、分裂社會輿論、打擊主政當局,都是慣見手法;近年加緊進行的認知、灰色地帶作戰等方式,尤旨在不戰而吃掉台灣。面對中國軍事脅迫成為日常,統戰招數盡出,有人猶質疑政府操弄抗中保台,居心叵測。美國不是中國併吞對象,國會議員已提議停收中國留學生,禁止中國公民進入國家實驗室,以遏阻中國間諜;台灣不能對中國不設防。就此而言,教育部不僅義無反顧,還要如立委王定宇所言,徹查中國大專院校,對有類似為統戰而招收台灣學生者,採取類似做法。明知統戰卻軟弱束手,勢必為台灣招致更多禍害。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