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芥之
美國川普總統的關稅大刀終於揮向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雖然在去年美國大選期間,川普三不五時就提「台灣偷走美國的晶片生意」,但到了真正動刀前夕,還是讓台灣各界神經繃緊。
正當台灣財經部會和業者竭力尋求應對策略之際,馬英九執政期間的財經官員則高調地「指導」行政團隊該如何因應,甚至直言,台灣不應讓美國「予取予求」。
這位在擔任公職期間就在媒體筆耕不輟發表評論的前前朝官員,任內最大政績是規劃並推動「ECFA」。對!就是把台灣鎖進中國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在其擔任財經首長的二○○八、二○○九年間,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分別為○.七○%和負一.五七%,名目GDP則各約為三九五○億美元及三七七○億美元。而據中華濟研究院估算,二○二四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四.二七%,名目GDP約為八九三八億美元。
公平地說,二○○八、○九年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台灣經濟,實乃非戰之罪。可是,二○二三、二四年新冠疫情的餘波盪漾、全球政經情勢丕變和供應鏈大挪移的衝擊,更是台灣前所未有的挑戰。
馬任內提出「六三三」經濟政見,目標是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六%、失業率降至三%以下,及在二○一六年人均國民所得達到三萬美元。實際上,除因二○○九年經濟衰退、基期較低,以致十年出現十%以上的高成長外,其餘年度最高皆不及四%,八年下來平均約為三%;失業率則在四%左右;根據國際信評機構惠譽的資料,二○一六年台灣人均所得為二萬三五七三美元。
拜財經政策失當及ECFA之賜,「六三三」目標全數摃龜,而期間曾擔任重要財經首長的前前朝官員,如今卻能理直氣壯地指手畫腳當今政府的財經團隊,該如何應對川普政府的關稅政策?
批評政府政策是公民的權利,但若以狹隘、過時的思維議論時事,將淪為不知今夕何夕的井蛙之徒。
身為前前朝的財經官員經常發表對台灣經濟的評論,然而觀點陳舊、缺乏對現今國際政經局勢的深度理解;不僅暴露出對新興產業趨勢的無知,甚至仍然抱持著馬英九時期「向中國靠攏」的思維模式,無視全球供應鏈的變革與台灣經濟轉型的迫切性。
有誰不知道「川普狂人難以捉摸」、「與他交手要謹慎應對」等等;政府相關部門難道會「坐以待斃」,讓川皇「予取予求」?
國際經貿談判要盡可能地知彼知己,但在彼方不可測的情況下,當然要讓自己作最好的準備與最壞的打算,以規劃最有利的戰略和戰術。同時,這些談判策略與籌碼只能由政府最高層和主談團隊掌握,而不宜四處張揚。具有「豐富」涉外經貿談判經驗的前前朝財經官員如果能理解這一點,那就更應明白,我等庶民是無法確切了解政府談判策略的全貌。如果知道自己「不知道」,那就更要懂得少開口。
川普就任一個多月來大殺四方,更多次嘲諷前朝政策。儘管心中不是滋味,但甫卸任的拜登及其團隊只做一件事—「閉嘴」!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博士候選人)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