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里
今天(二十一日)是世界母語日,提醒我們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文化與身份的象徵。近年來,台語、客語、原住民族語在教育、補助與文化推動上有所進展,但中國用語的滲透、母語教育的邊緣化,以及社會語言習慣的改變,仍讓母語的未來充滿挑戰。
短影音平台(如TikTok)的普及,使「好家夥」「破防了」「整個大無語」「好樣的」等中國用語快速流行,取代台語與台灣原有的華語表達方式。這不只是詞彙變化,更是思維模式與文化認同的浸潤與轉移,使年輕世代不知不覺接受中國語言邏輯,從而削弱台灣語言的自主性。
此外,有些親中政治勢力不僅未強化母語教育,甚至刻意模糊「台語」與「閩南語」的界線,讓中國的「閩南方言」論述滲透台灣語言政策。這種論述淡化台語作為台灣獨特文化的一部分,使台語變成「中國語言的一支」,削弱其獨立性,為未來語言同化鋪路。
母語流失並非不可逆,近年來,政府補助、母語出版、廣播與影視內容增加,確實帶動語言復振。然而,最關鍵的仍是社會意識與教育。當家長、學校、職場仍以華語為主,母語學習即便有政策支持,仍缺乏真正的使用場景,難以傳承。
語言消失不是一瞬間的事,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復振亦然。母語應走出課堂,融入家庭、社群、娛樂與公共空間,讓日常生活充滿母語聲音。世界母語日提醒我們,唯有主動使用,才能確保母語存續,讓它不只是歷史的一部分,而是台灣未來的重要文化基石。
(作者為台南市市民)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