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俊明
賴清德總統為台灣首位醫師元首,昔任立委時大力推動《癌症防治法》立法,總統競選期間宣示要給癌症病人用好藥,上任後設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親任召集人,更承諾在二○三○年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並撥補設立癌症新藥基金,且三年內要達百億規模,傾全力讓健保的癌症治療接軌國際指引。筆者在臨床診治肺癌逾三十年,感佩賴總統的抗癌決心與行動力,讓癌友看見活下去的希望。
國內約每五名癌逝者中,就有一人死於肺癌,多數病人確診肺癌時逾半已晚期,包括法務部前部長陳定南、樞機主教單國璽等名人都遭肺癌奪命,政府要降低癌症死亡率,肺癌是頭號打擊目標。當前政策除LDCT公費篩檢找到更多早期病患積極治療外,讓晚期病人的治療跟上國際,從實現降低肺癌死亡率政策目標的角度來看,更顯重要且迫切。
肺癌已從化療、標靶治療,進入免疫治療時代,但並非所有的免疫藥物都能讓病人看見「治癒」希望。賴總統在二月四日的國際癌症日強調精準治療,目前已有免疫藥物在最新版的「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與「歐洲腫瘤醫學會(ESMO)」國際治療準則中,都被列為晚期肺癌的首選建議,且兼具治癒分數,符合賴總統所說的「好藥」。
同樣是免疫藥品,科學實證效益不同,精準治療可延長病人存活期,甚至有治癒可能,此振奮人心的療效突破,奠基於精準檢測與投藥。筆者多年收治沒有腫瘤驅動基因突變的晚期肺癌病人,必先檢測其PD-L1表現量,高表現量的病人單用免疫藥物治療,低表現量者給予免疫藥物併用標準化療,先檢測再投藥亦為NCCN、ESMO公認的標準做法,以避免過度醫療、致病人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傷害,更重要是讓醫師可掌握預後,延長病人存活期。
肺癌當中以肺腺癌的人數最多,對晚期病人而言,透過精準治療延長存活期,協助病人爭取更多時間持續貢獻生產力。政府今年成立的癌症新藥基金,希望跳脫財務考量,透過基金給付證據力最強的免疫治療組合,延長病人存活期,填補晚期肺腺癌的健保治療缺口,距二○三○年只剩不到五年,若欲有效達成癌症死亡率下降三分之一的政策目標,應儘快給付供病人使用。
筆者樂見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在癌症防治策略上,將肺癌列為優先接軌國際治療指引的癌別之一,以跟進NCCN指引中Category 1和首選建議為目標,優先納入臨床實證強,但因財務衝擊過大而尚未納入健保給付之藥品。免疫治療在臨床上有多種組合,癌症新藥基金得來不易,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免疫藥物併用標準化療」的組合符合前述條件,且在英日加韓及澳洲等國早已獲得給付,台灣應把握基金挹注財源契機,將珍貴的給付資源優先用在給付賴總統要求的好藥上,造福廣大的晚期肺腺癌病人;將來財源若有餘裕,再來評估給付其它非國際指引首選的免疫治療組合,如免疫藥物搭配標靶藥物和化療等組合。
(作者為醫學中心胸腔腫瘤科前主任教授醫師)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