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川普對等關稅 台灣因應之道

◎ 廖明輝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對等關稅」備忘錄,針對貿易部份強調「美國被許多國家,包括我們的盟友所利用」,這些盟友對美國造成的傷害甚至比所謂敵人還嚴重,美國因而背負卅六兆美元債務。川普堅信透過「對等關稅」,美國的債務將很快下降。

川普在「真實社群」平台解釋「對等關稅」並非單純以貨幣形式計算進出口成本,他舉例,歐盟在前幾天將美國汽車關稅從十%降到二.五%,因為這是美國對歐盟收取的費用。從十%降到二.五%,這是美國的大勝利。任何國家只須自行降低或取消對美課稅,美方就能同等回饋,「若你在美國本土製造產品,就不用擔心任何關稅。」

美國的「對等關稅」最快於四月初開始,時間緊迫。台灣去年位居美國第六大貿易逆差國家,金額達七三九億美元,主要來自於資通訊和半導體產品出口。台灣對美國產品的平均關稅為六.五%,高於美國對台灣的三.三%。川普多次點名台灣半導體產業,批評台灣搶走美國晶片生意,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領域占盡優勢,使美國企業與勞工相對受限。現在川普透過「對等關稅」政策施壓,試圖加速半導體回流美國。

「對等關稅」的影響其實不止於電子產品,對鋼鋁、汽車零組件乃至一般消費品亦可能受影響,壓縮台灣商品在美國的價格優勢及利潤。台灣企業若在中國或其他地區設廠,以往能仰賴較低成本,如今在「非貨幣性關稅」壁壘和轉口檢驗雙重約束下,供應鏈可能被迫重新洗牌。而台灣對美國產品關稅若不及時調整,或無法擴大採購美國農產品與能源以降低雙邊貿易失衡,美國可能據此加重關稅。就整體宏觀經濟而言,央行和財經部門須嚴密追蹤相關風險,一旦對美出口因關稅成本上升而轉弱,台灣對外資吸引力、匯率走勢與就業市場,皆可能出現新變化。

面對川普對等關稅,台灣可考慮多管齊下。首先,儘速啟動與美國商務部談判,爭取在某些產業或產品取得豁免或較低稅率,並將台積電赴美投資成功案例呈現給美方,凸顯台灣對美國就業與技術的貢獻度。其次,加快產業升級與供應鏈優化,減少對單一市場依賴,使企業面對高關稅或地緣政治風險時仍有足夠調適空間。再者,重新審視「新東向」與其他貿易政策,加深與東南亞、印度、歐盟經貿連結,避免被「美國優先」貿易框架掣肘。最後,政府可透過強化內需、投資公共建設等手段,降低外部衝擊對經濟成長的牽動。

雖然川普說,若覺得美方關稅太高,可自行降低對美國的關稅,但此種交互制衡的全球貿易秩序,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將構成極大挑戰。台灣須在短時間與美方斡旋,同時評估對美貿易逆差、對中國供應鏈調整及國際新市場拓展的利弊得失,唯有順勢進行產業體質轉型,朝向高值化高品質高毛利發展,並爭取最大程度談判空間,才能在「對等關稅」的壓力下保持穩健發展,甚至利用貿易結構重組契機,為國內產業打造更堅實且多元的未來競爭力。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