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擷安
印度總理莫迪近日訪美,除了深化雙方軍購合作,亦承諾降低部分進口關稅,以促進與美國的貿易關係,不僅展現印度對美國市場的高度重視,也反映出全球經濟競爭中的現實:國際經貿佈局已不再是單純的市場機制,而是與外交、國防等因素緊密相扣。在此情勢下,台灣是否也應重新審視自身的經貿政策,藉此尋求更具競爭力的全球佈局?
印度此舉,主要是因美國近年對印度產品課徵較高關稅,影響其出口競爭力,而印度亦對美國部分商品設置關稅壁壘,導致雙邊貿易關係受限。然而,莫迪政府選擇妥協,透過降低關稅來換取軍購與更緊密的經貿合作,顯示出務實的政策方向。對比之下,台灣雖然擁有穩固的科技產業與全球供應鏈地位,但在全球貿易戰與地緣政治變化的夾縫中,始終面臨中國、美國等多方壓力,尤其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國的關稅優惠,讓台灣的出口競爭力受限。
目前,台灣與美國的經貿合作主要透過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來深化關係。相較於印度降低關稅手段,台灣在降低進口關稅方面較保守,這可能使台灣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價格競爭力相對下降。而台灣產業高度集中於半導體、電子製造業,其他領域如農產品、服務業則因關稅與貿易壁壘而不易打開國際市場,也是亟須調整的方向。
印度的策略不僅也突顯出台灣在經貿政策的兩大挑戰:關稅政策的調整暨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目前台灣雖致力於「新南向政策」,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合作,但若沒有關稅優惠或市場准入協議,許多台灣產品仍將受制於高額進口稅,難以在國際市場佔有更大優勢。
印度大規模軍購以換取美國更多貿易讓步,讓人思考台灣在國防與經貿戰略的可能性。台灣對美軍購金額持續增加,但在經貿談判尚未能換取足夠經濟利益。印度的談判策略更具靈活性:即使軍購,美國仍須付出經貿上的回報,這是台灣可以學習的談判模式。印度降低關稅以提升出口競爭力,台灣是否也應考慮此道,以吸引更多國際企業進駐,並促進產業的多元發展?
參考印度,台灣可歸納出幾個可行方向:調整關稅政策,提高出口競爭力。強化產業多元化,減少對單一產業依賴。學習印度的談判策略,把軍購與經貿利益掛鉤。同時建議政府加強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尋求加入國際經貿組織,減少市場孤立風險,以期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保持更強優勢。
(作者是科技集團法務)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