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竹奇
前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推動台灣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藉由文化方式來爭取台灣透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從十八處地點一直篩選到目前只剩阿里山為唯一可行的方案。
位於阿里山腳下的竹崎高中成立阿里山青年大使協會社團,協助政府推動爭取阿里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十年來不曾中輟,二月七、八日並召開青年國際研討會,探討阿里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
台灣作為世界的台灣,早已存在於世界舞台,大航海時代以來接觸外來文化,與在地文化匯聚成為特殊的文化場域,具有世界史的視野,又有大航海時代的歷史縱深。
台灣既受漢人文化薰陶,亦涵泳日本文化底蘊,並承受二戰後源自美國的新大陸文明,蔚成今日樣貌。其中,日本殖民是台灣現代化的關鍵,透過鐵道,台灣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向台灣。鐵道是文明的象徵,是啟蒙的窗口。
二○○一年,日人高井貢與白井昭先後向林務局提出「推動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世界遺產」,同年,鐵道旅行雜誌首先刊載。二○○六年透過白井昭協助,台灣代表得以觀察員身分,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亞太文化資產中心,那年一月在日本奈良舉行國際鐵道資產會議,以發送說帖方式,呼籲國際社會重視阿里山鐵路的文化資產地位,讓國際社會聽到台灣的聲音,為阿里山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跨出第一步。
近年台日關係與日俱增,阿里山鐵道爭取世界文化遺產,讓台灣以文化身分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舞台,提高台灣能見度,發揮台灣的文化戰鬥力,一開始就是由日人倡議,如今台灣更應與日本官方暨民間合作,日本在國際社會及聯合國的影響力日增,台日應合作爭取阿里山鐵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此乃台灣邁向國際社會的最佳文化戰略之一。
(作者是竹崎在地作家)
編輯精選